“金钱换知识”
2014年2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文章题目就是"金钱换知识"(Geld gegen Wissen),作者在文章最初列举了一家德国机械制造公司为例。这个名为埃玛格(Emag)的小型家族企业被中国公司收购之后,不但走出财政困境,而且扩宽了亚洲市场。而中方合作者也从德国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知识中获益,推进自己的工业研发水平。
文章作者写道:"即便是大规模收购浪潮仍未到来,市场观察家们仍一致认为,中国在欧洲,尤其是德国入股和收购的兴趣不会中断。'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国必须获得全新知识和更高的技术工艺质量,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国内市场上日益增强的来自西方的竞争,'毕马威咨询公司中国商业组负责人奥托(Jens -Peter Otto)如是说。许多德国本地企业表示,目前西方制造的许多机械设备与远东产品相比质量差别还是非常明显。许多小型企业都认为他们还具备5到10年的技术优势。但是中国正在不断学习并超越,而并购则是一个尤其受到青睐的手段,来加速这一进程。"
根据各家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去年德国有大约20家公司被中国投资者收购,与此前一年大致相当。但由于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因此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媒体关注。以生产叉车闻名的凯傲公司(Kion)是其中金额最大也最为知名的收购案例。
中国企业优势在于着眼长期
市场观察家一致认为, 目前对中国企业在德收购的效果作出评估依然为时过早,因为大部分收购只是刚刚完成。但根据毕马威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大约五分之一的收购企业最终被转卖或进入破产程序。大部分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相关经验,以及低估了收购之后的整合难度。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与与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者并没有根本区别。不过,与美国或德国战略投资者不同的是,中国企业一般不急于求成,着眼长期盈利,因此大部分情况下会留用收购企业的管理人员,这反而成为中国人成功的一大优势。
文章作者最后指出,中国企业到德国收购当然不是出于"无私奉献",而是希望得到德国技术。专家警告称,必须预计到,一旦中国收购者完全掌握了西方企业的技术,就可能 会甩开他们"单干"。
“开诚布公的勇气”
空气质量是德语媒体中国报道的重要话题之一,而近来"中国政府命令15000家企业实时公开其废气和污水排放数据"的消息自然也引起了关注。《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周三(2月5日)发表题为“开诚布公的勇气”(Mut zur Offenheit)的文章指出,环保人士赞赏这一新政策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迈出的最为重大的一步。严重的土地、水源和空气污染让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大打折扣。
"迄今为止,只有河北、山东和浙江三省的企业有公开(排放数据)的义务。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表示,该机构今年1月已经发现,河北和山东的工厂排放'严重超标'。对于政府要求企业必须公开数据的做法,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也表示非常惊讶。不过(中国政府的)透明度依然有其局限之处。2006年政府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迄今保密。申请查阅的环保人士被告知,这是'国家机密'。"
摘编:石涛
责编:谢菲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