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金錢換知識」

2014年2月5日

近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收購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至少在德國,「中國收購浪潮」迄今仍未出現。不過,《法蘭克福匯報》周三(2月5日)刊文認為這一情況將會有所改變。此外,中國政府規定企業公佈排放數據也成為德媒關心話題。

https://p.dw.com/p/1B38L
Eröffnung der chinesischen Handelskammer in Berlin
前不久設立的德國中國商會也被認為是中國企業界加大投資德國力度的標誌之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文章題目就是"金錢換知識"(Geld gegen Wissen),作者在文章最初列舉了一家德國機械製造公司為例。這個名為埃瑪格(Emag)的小型家族企業被中國公司收購之後,不但走出財政困境,而且擴寬了亞洲市場。而中方合作者也從德國企業所掌握的技術知識中獲益,推進自己的工業研發水準。

文章作者寫道:"即便是大規模收購浪潮仍未到來,市場觀察家們仍一致認為,中國在歐洲,尤其是德國入股和收購的興趣不會中斷。'為了自身的經濟發展,中國必須獲得全新知識和更高的技術工藝品質,同時也是為了應對國內市場上日益增強的來自西方的競爭,'畢馬威咨詢公司中國商業組負責人奧托(Jens -Peter Otto)如是說。許多德國本地企業表示,目前西方製造的許多機械設備與遠東產品相比品質差別還是非常明顯。許多小型企業都認為他們還具備5到10年的技術優勢。但是中國正在不斷學習並超越,而併購則是一個尤其受到青睞的手段,來加速這一進程。"
根據各家咨詢公司的統計數據,去年德國有大約20家公司被中國投資者收購,與此前一年大致相當。但由於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因此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媒體關注。以生產叉車聞名的凱傲公司(Kion)是其中金額最大也最為知名的收購案例。

Chinesen gehen auf Einkaufstour in Deutschland
被中國企業收購的凱傲公司以生產叉車聞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國企業優勢在於著眼長期
市場觀察家一致認為, 目前對中國企業在德收購的效果作出評估依然為時過早,因為大部分收購只是剛剛完成。但根據畢馬威公司的一項調查結果,大約五分之一的收購企業最終被轉賣或進入破產程序。大部分是因為中國企業缺乏相關經驗,以及低估了收購之後的整合難度。在這方面,中國企業與與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者並沒有根本區別。不過,與美國或德國戰略投資者不同的是,中國企業一般不急於求成,著眼長期盈利,因此大部分情況下會留用收購企業的管理人員,這反而成為中國人成功的一大優勢
文章作者最後指出,中國企業到德國收購當然不是出於"無私奉獻",而是希望得到德國技術。專家警告稱,必須預計到,一旦中國收購者完全掌握了西方企業的技術,就可能 會甩開他們"單干"。

「開誠布公的勇氣

空氣品質是德語媒體中國報導的重要話題之一,而近來"中國政府命令15000家企業即時公開其廢氣和污水排放數據"的消息自然也引起了關注。《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周三(2月5日)發表題為「開誠布公的勇氣」(Mut zur Offenheit)的文章指出,環保人士贊賞這一新政策是中國政府迄今為止在治理環境污染過程中邁出的最為重大的一步。嚴重的土地、水源和空氣污染讓中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大打折扣。
"迄今為止,只有河北、山東和浙江三省的企業有公開(排放數據)的義務。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馬軍表示,該機構今年1月已經發現,河北和山東的工廠排放'嚴重超標'。對於政府要求企業必須公開數據的做法,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也表示非常驚訝。不過(中國政府的)透明度依然有其侷限之處。2006年政府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迄今保密。申請查閱的環保人士被告知,這是'國家機密'。"

China Innere Mongolei Luftverschmutzung in Huo Lin Guo Le
中國政府要求大企業公佈排放數據被認為是一大進步圖片來源: GOU YIGE/AFP/Getty Images

摘編:石濤

責編:謝菲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