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德企猎寻人才进行时
2013年10月19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供阮子铨选择的公司不少,但他心意已决:“我要去一家德国公司工作。” 阮子铨今年24岁,小平头、戴眼镜、身穿Polo衫,毕业于名校国立台湾大学的工程系,前程似锦,“我其实明天就可以在一家台湾公司上班。”但他却决定一年前开始学习德语。10月8日他来到德国在台协会,寻找他未来的潜在雇主。
在德国总统高克的肖像前,阮子铨和其他70名台湾年轻人一起求职。因为联邦德国与台湾之间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德国在台协会就是德国在台湾的“非正式”大使馆。但是当天到场的即将大学毕业和刚毕业的年轻人并不关心这一点。本次活动的口号是“会见老板” (Meet the CEO),旨在让参与者了解德国的企业文化,并让他们做好面对失望的心理准备。因为当亚洲雇员加入西方企业,并不会万事都一帆风顺。
小而强大
台湾仅有2300万人口,经济地位却远远比人们想象得重要。台湾是德国在亚洲第五重要的贸易伙伴,仅次于印度。德国去年向台湾出口价值60亿欧元的商品,进口了价值65亿欧元的商品。电子、化学和机械制造都是台湾重要的工业分支。
虽然台湾经济和政治受到中国越来越多的影响,但是目前台湾仍拥有200多家德国企业。但其中大部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难以找到够资格的雇员。据德国经济办事处的一份调查显示,让德国公司最伤脑筋的是招聘合适的新员工。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对应聘者的良好英文水平的要求。台湾西门子公司总裁艾伟(Erdal Elver)向到场的人员保证,掌握德语不是应聘的必要条件。共有四家公司的代表出席本次活动,艾伟是其中一位。
德国公司的悠久传统
德国公司有何特别之处?首先显然是悠久的传统。台湾人在介绍环节就已听到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博世公司已有130年的历史、150年前就有了拜尔公司,西门子的历史甚至已超过160年。历史如此悠久的企业在台湾并不常见,台湾公司更倾向于短期效益思维。“德国公司经营大多趋于保守,”台湾博世执行董事白邦德(Bernd Barkey)介绍说:“尽快赚钱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也不奉行‘不停地招聘和解雇员工(Hire and Fire)’的管理理念。”
作为家族企业的博世不同于一般急功近利的股东,到场的台湾年轻人对此饶有兴趣。台湾的经济奇迹时代也已成为过去,薪资不尽人意,职场新人的月薪一般不超过800欧元,如宏达电之类的本土企业也极不稳定。德国公司的稳定性在此则不再显得单调乏味,而是魅力十足。
台湾公司鲜招实习生
进入德国公司的敲门砖之一就是实习,但这对台湾年轻人而言似乎闻所未闻。“您可以学到东西,公司里的人也可以对您有所了解。”艾伟指出实习的好处。拥有610名员工的台湾西门子近日在其脸书网页上招募实习生。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仍需广为宣传。台湾企业很少招实习生,大多毕业生都是在没有实际经验的情况下直接上岗。
会场上的台湾人大多时间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讲。没有人愿意突出自己。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取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的周晓艳表示:“我们应该更加自信的展示自我。”“我们有问题,一般也不敢提出来。德国人很少会考虑自己的问题是否合适,而是直接提问。”她在德国也注意到,德国人更直接,乐于提出批评,同时也期待更多批评。
未来一代
活动主办方德意志学术交流(DAAD)中心的艾什洛尔(Stefanie Eschenlohr)很高兴看到,活动接近尾声时出现了真正的问答环节。“人们经常会说台湾年轻一代的不好。但他们不应该听信这些话,他们其实是很出色的人。”
阮子铨想在讨论结束后和博世公司的代表进行进一步的交谈,他对网络相机的生意颇感兴趣。“正是我的专业所在,”他说。白邦德透露,今年博世在台湾还将聘用10到15名员工。在这次活动会上,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一两个合适的人选。
作者:Klaus Bardenhagen 编译:安静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