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没有“中国脸”成为德企发展瓶颈
2013年10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经济杂志《资本》(Capital)于本周(10月1日)发表了名为"秘密的世界银行"(Die heimliche Weltbank)的文章,聚焦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称其是"没有营业网点,没有股东,几乎无人知晓,在暗处做生意" 的银行。但它确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出资方之一。
作者在文章开头首先关注希腊向中国政府求救的态度,指出:"之前访问中国的希腊总理萨马拉斯(Antonis Samaras)寄希望于包括中远集团(COSCO),华为和中兴在内的中国大型康采恩向濒临倒闭的希腊伸出援助之手。中国企业对机场,发电厂以及其他国有企业都非常感兴趣。而希腊必须将这些领域出售,为政府财政换得资金。其中最好的消息是,这些明日项目的融资问题今天就有望得到保障。所有这些项目的背后都有全亚洲,乃至全世界实力最强出资方的影子,这就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文章继续写道:"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是中国共产党政权的资金分配机。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这张大网中的蜘蛛。它能够决定,各地诸侯和企业能够为他们的街道、水坝、工业区以及新市镇建设得到多少资金。它为政府的形象工程融资:包括三峡大坝,上海国际机场或者北京的奥运会。它为中国这个世界新强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从冰岛到南非,从加拿大到汤加。"
作者随后指出:"尽管如此,仍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家银行的情况。因为世界上只有少数其他几家全球性金融机构像它一样让人难以看透。没有外人真正了解,这家国有银行到底都涉足了哪些领域。它没有营业网点,也不用向任何股东做报告。它要求合同伙伴必须对每一笔交易都守口如瓶。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大约发放了1万亿美金左右的贷款,是德意志银行的两倍。人们猜测,它涉足的一些风险性领域一旦崩溃,就会给世界经济带来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影响。但这一切都不确定。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是一个黑色的箱子。"
文章在结尾部分提及国家开发银行在非洲的战略部署指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出资修建糖厂,非洲联盟的总部,成立第一个中非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并且总是重视资源、资源、资源。合同刚一签署,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筑大队就会紧跟其后。这也是出资方提出的典型条件之一:项目必须承包给中国企业。"
德国企业董事会的"中国纠结"
《南德意志报》则于本周五(10月4日)关注了德国大型企业虽然在中国市场上屡获成功,但却不让中国人进入董事会的做法。指出,中国虽然决定着许多德国企业未来的前途命运。但它们仍然不敢任命中国人进入董事会。作者主要以大众汽车为例,阐述了这个让德国企业非常纠结的问题。
文章在开头写道:"当德国经理们说起中国的时候,用多夸张的词都不够。一会儿说中国是'第二故乡',一会儿又会在危机时期发出罕见的欢呼。一位德国经理在谈到该企业的中国业务时,表示'我们的成长速度已经冲破天花板'。德国人对他们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喜爱有余:他们向那个并不熟悉的国度投资数十亿,转移生产线和研发部门,并为当地创造了数十万的就业岗位。文化差异?能适应。语言障碍?能克服。政府刁难,技术遭窃?也许有,但只要营业额和利润能够增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作者随后指出:"不管是不是故乡。但德国企业还是怕走出最后一步:尽管中国市场意义重大,但没有企业愿意派一名中国人进入德国总部的董事会。德国各大康采恩在领导层人事安排方面的国际化远远落后于它们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水平……因为这事关权力。谁在公司的董事会委任了中国人,就可能很快丧失影响力。"
作者随后用大众汽车作为例子,援引大众中国高层指出,公司大约一年前在董事会中委任中国业务董事的决定虽然不错,能够让中国分公司和德国狼堡(Wolfsburg)总部之间的沟通更加及时有效,也能够更快的作出决定。但由于这位海茨曼先生仍然是德国人。所以也让大众错过了在文化上适应中国市场现状的机会。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指出:"相关研究表明,大众不是唯一一个不愿意委任外国人进入董事会德国企业。但接下来德国汉高公司有可能在这一方面扮演先行者的角色。这个位于杜塞尔多夫的日用消费品生产商曾经多次打破传统。"董事会主席罗思德(Kasper Rorsted)就是丹麦人。他不久前暗示,有兴趣让一名中国人进入董事会。对于一家猎头公司的负责人布施(Tobias Busch)来说,最好的人选就是在德国学习生活过的中国人。他认为,一代年轻的,充满智慧的中国领导人才正在走向德国企业。多年的德国生活让他们能够了解双方的文化,知道如何认真勤奋的工作。这位猎头说'中国高官的富有子女都去了美国和英国。需要完全靠自己奋斗取得成功的人才会来德国。这也让其有能力满足(企业)对他们寄予的希望。'"
编译:任琛
责编:叶宣
(本文摘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