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现实主义平衡游戏
2013年5月1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尽管由于中国军队士兵进入印度实际控制区扎营引起的纠纷已经解决,但两个亚洲大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互不信任感并未得到消除。5月19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将开始其上任以来的首轮出访,第一站就选在这个西南邻国。此前,印度外长库尔希德已经到过北京,就李克强访印安排进行了准备工作。德国海德堡大学退休教授、南亚问题专家罗特蒙德(Dr. Dietmar Rothermund)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这次重要的访问即将到来之际,政治气氛似乎已经得到成功的调和: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李克强这次和印度方面的会谈进行如何。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双边贸易。中国和印度现在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但是印方面对严重贸易逆差也相当忧虑。人们希望,通过中国总理的这次来访,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改观。"
不要对峙要合作
5月15日,北极理事会在瑞典召开的部长会议决定,中国和印度双双被赋予永久观察员国地位。虽然这两个国家都不是北极毗邻国,但获得这一地位显示其在国际事务中所享有的重要性。罗特蒙德教授认为,中国和印度在很多类似的议题上都有合作的空间和共同的立场,相比之下边境地区的摩擦纠纷便不值一提。
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亚洲研究小组组长瓦格纳(Dr. Christian Wagner)也对德国之声指出,两国虽然有着边界问题上的分歧,并且存在互相竞争关系,但在安全领域也仍然有着合作空间,比如过去就有过一些打击边境地区分裂主义武装势力的合作,包括特种部队的联合演习。
印度外长库尔希德在上周访华之前,曾接受德国《世界报》的采访,着力谈到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他刻意强调,印度希望与中国合作。这个所谓"亚洲的21世纪"并不仅属于印度,而是属于印度和中国。听起来,共同分享这个"亚洲世纪"对于两个互相竞争的大国来说难以想象,但是南亚专家罗特蒙德教授指出,事实上两国也没有别的选择:
"现实就是如此,两个大国共同存在,谁也不能将对方从这个地球上移走,所以它们只能寻求并存、寻求合作。"
印度不愿成为包围中国的工具
库尔希德还在访谈中明确指出,印度从来没有参与过任何遏制中国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所谓"包围圈"中的一环。罗特蒙德教授认为,虽然在美国存在一些设想,即扶植印度,使其成为与中国抗衡的力量,因此美印之间的关系在过去几年里也是持续升温。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并不会心甘情愿地被当作工具利用:"印度有着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能够与美国发展良好的关系当然是令新德里欣慰的事情,但是人们同时也希望与中国保持合作。所以,印度会继续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左右逢源,权衡关系。"
柏林的南亚专家瓦格纳博士还指出,和印度保持对话谈判,其实是符合中国利益的。中国方面很清楚地知道,如果对印度施加过于强硬的压力,反而会将其推到美国的臂膀中去,使得所谓的"反华包围圈"更为强大。
中、印、巴--复杂的三角关系
这种现实主义外交在另外一个国际"三角关系"上也得到体现,也就是中国分别对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在这其中,需要运用平衡技巧的是中国。李克强此次出访的目的地也包括巴基斯坦,而中国与这个印度的宿敌之间显然有着更多实质上的合作关系,尤其在安全政治领域。印度外长库尔希德也是语带无奈地说:"我们不能逼迫中国放弃自己的朋友。"
不过,来自海德堡的罗特蒙德教授还指出,巴基斯坦大选所带来的政治变化不容忽视。重返权力宝座的谢里夫就已经明确宣布,要修复印巴关系。因此,这个"三角关系"的新发展还值得进一步关注。
作者:雨涵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