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現實主義平衡游戲
2013年5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儘管由於中國軍隊士兵進入印度實際控制區扎營引起的糾紛已經解決,但兩個亞洲大國之間長期存在的互不信任感並未得到消除。5月19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將開始其上任以來的首輪出訪,第一站就選在這個西南鄰國。此前,印度外長庫爾希德已經到過北京,就李克強訪印安排進行了准備工作。德國海德堡大學退休教授、南亞問題專家羅特蒙德(Dr. Dietmar Rothermund)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在這次重要的訪問即將到來之際,政治氣氛似乎已經得到成功的調和: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李克強這次和印度方面的會談進行如何。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雙邊貿易。中國和印度現在是重要的貿易夥伴,但是印方面對嚴重貿易逆差也相當憂慮。人們希望,通過中國總理的這次來訪,這一問題能夠得到改觀。"
不要對峙要合作
5月15日,北極理事會在瑞典召開的部長會議決定,中國和印度雙雙被賦予永久觀察員國地位。雖然這兩個國家都不是北極毗鄰國,但獲得這一地位顯示其在國際事務中所享有的重要性。羅特蒙德教授認為,中國和印度在很多類似的議題上都有合作的空間和共同的立場,相比之下邊境地區的摩擦糾紛便不值一提。
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亞洲研究小組組長華格納(Dr. Christian Wagner)也對德國之聲指出,兩國雖然有著邊界問題上的分歧,並且存在互相競爭關係,但在安全領域也仍然有著合作空間,比如過去就有過一些打擊邊境地區分裂主義武裝勢力的合作,包括特種部隊的聯合演習。
印度外長庫爾希德在上周訪華之前,曾接受德國《世界報》的採訪,著力談到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他刻意強調,印度希望與中國合作。這個所謂"亞洲的21世紀"並不僅屬於印度,而是屬於印度和中國。聽起來,共同分享這個"亞洲世紀"對於兩個互相競爭的大國來說難以想像,但是南亞專家羅特蒙德教授指出,事實上兩國也沒有別的選擇:
"現實就是如此,兩個大國共同存在,誰也不能將對方從這個地球上移走,所以它們只能尋求並存、尋求合作。"
印度不願成為包圍中國的工具
庫爾希德還在訪談中明確指出,印度從來沒有參與過任何遏制中國的努力,也不會成為所謂"包圍圈"中的一環。羅特蒙德教授認為,雖然在美國存在一些設想,即扶植印度,使其成為與中國抗衡的力量,因此美印之間的關係在過去幾年裡也是持續升溫。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並不會心甘情願地被當作工具利用:"印度有著自己獨立的外交政策,能夠與美國發展良好的關係當然是令新德里欣慰的事情,但是人們同時也希望與中國保持合作。所以,印度會繼續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左右逢源,權衡關係。"
柏林的南亞專家華格納博士還指出,和印度保持對話談判,其實是符合中國利益的。中國方面很清楚地知道,如果對印度施加過於強硬的壓力,反而會將其推到美國的臂膀中去,使得所謂的"反華包圍圈"更為強大。
中、印、巴--複雜的三角關係
這種現實主義外交在另外一個國際"三角關係"上也得到體現,也就是中國分別對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在這其中,需要運用平衡技巧的是中國。李克強此次出訪的目的地也包括巴基斯坦,而中國與這個印度的宿敵之間顯然有著更多實質上的合作關係,尤其在安全政治領域。印度外長庫爾希德也是語帶無奈地說:"我們不能逼迫中國放棄自己的朋友。"
不過,來自海德堡的羅特蒙德教授還指出,巴基斯坦大選所帶來的政治變化不容忽視。重返權力寶座的謝裡夫就已經明確宣佈,要修復印巴關係。因此,這個"三角關係"的新發展還值得進一步關注。
作者:雨涵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