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前總理呼籲不要對抗中國
2008年7月19日"中國人對我們德國人十分真誠,懷有好感。我們不應拒絕這種合作的願望,因為中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很重要。冷戰和雙極政治結束後,我們經歷了一個美國主宰世界政治的過渡時期。現在世界在尋找新的秩序,所有跡象表明,世界 今後將出現多極政治。除美國外,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在全球的作用正在增長。
我們在解決重大國際挑戰時,需要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移民失控、反恐和不擴散大規模殺人武器等挑戰時,我們只能與中國一起、不能與中國對著干。沒有一個歐洲國家像德國這樣交織在國際網路中,所以德國必須爭取中國緊密融入國際秩序。瞭解中國的人都知道,我們要達到這一目標,不能公開責備中國,只能通過互信合作。我的印象是,我們德國還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可能性,參與中國的開放和現代化。"
施羅德回顧了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就,認為"中國邁出現代化步伐、同時又保持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是上世紀最大的文明成就之一。"在外交上,"中國領導人寄希望於和平解決衝突和談判,對鄰國執行緩和政策"。最後,施羅德談到了德中關係的兩大支柱:
"經濟交流是德中關係的一大支柱。它不僅給德國經濟和就業、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好處,因為經濟現代化毫無疑問與社會開放同步而行。儘管我們還不能對所有領域都表示滿意,例如保護智慧財產權問題,但'以商促變'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這既符合我們的利益,也符合中國的利益。
第二個支柱是在民權社會領域、特別在自由和法制國家方面進行政治合作。我們的外交和外貿政策必須面向我們的價值觀:自由、法制和民主。但有一點我們要考慮,我們不應把自己拔高成為其它國家的教師爺。德國經過長期艱難的道路才找到民主,其間曾遭受嚴重挫折並走過血跡斑斑的歧途。
如此看來,我們應該像夥伴一樣幫助每個走向法制和民主的國家,但同時也要考慮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緣政治和文化特點。我們不應忘記,中國沒有民主傳統,從外部移植的民主在中國無法生效。我們應該幫助他們貫徹法制標準,因為穩定和法制是民主成長壯大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