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棒威脅不了中國
2007年12月28日慕尼黑的尼克爾博士寫道:「鮑爾克的評論文章再次讚揚了梅克爾對中國執行的似乎堅定的人權政策,但是在公開鼓掌叫好的歡呼聲中,挑釁性的姿態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施羅德建立、施泰因邁爾關心的人權對話和法制國家對話兩大機制本來就是要在沒有媒體喧囂的情況下、通過交談,達到改善中國人權狀況的具體目標。現在對話機制凍結,這表明梅克爾的做法多麼笨拙,更不用說對一位最為看重面子的夥伴這樣做。如果梅克爾與侵犯人權的布希同心協力、成心這樣做,那就更不是什麼外交傑作了。」
杜塞道夫的維斯先生認為:「尤其在人權對話問題上,鮑爾克的出發點是錯誤的。由施羅德政府啟動進行的這一對話在人權問題上已取得了許多成就。例如在德國專家的參與幫助下,中國的勞動法誕生了,它一方面緩解了中國的社會緊張局勢,另一方面也為職工停供了社會法律基礎。
不重視對方面子的政策不會使雙方接近,只能造成關係僵硬。此外,把以前對中國的政策說成是阿諛奉承也是不恰當的。」
慕尼黑的菲瑟爾博士寫道:「一個有數千年文化、為人類作出許多貢獻的民族不需要鮑爾克的訓導。中國總有一天會自己擺脫從西方進口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當年的冷戰對峙也並非由某個自以為是的人或通過威脅姿態而結束,而是由共產體制自己。
任何人都沒有不斷揮舞道德大棒進行威脅的權力,更不用說我們德國人。達賴喇嘛是一個完全值得贊賞的人,但如果梅克爾以私人身份會見他,中國的反應肯定會不一樣。…… 這一挑釁性行動不能使歷史退回遠處,即使此後不久美國和加拿大進行了同樣挑釁也一樣。我們不禁要問:這一切是否都已事先商定?」
慕尼黑的菲女士寫道:「我祝賀鮑爾克寫出這篇評論。他寫出了我們社會有義務做的事情:人權、三權分立和民主。悲哀的是,面對世界經濟和勞動市場的壓力,行為和價值往往不再具有一致性。這種壓力看來正在逐漸遮住一些政界和經濟界人士的目光,使他們看不到本質。長期來看,不進行全面對抗、邁出小步伐也能促成許多積極變化,這樣的說法固然正確,但這一論點往往被人濫用,用來掩蓋自己的利益或自身缺乏勇氣和自信的心態。」
本文摘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