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过量危害大
2013年1月1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星期天炖猪肉"这个德国习俗现在几乎失去了它的意义。不止只有周末,从早餐的香肠三明治到中午的煎肉排再到晚餐的油煎香肠,大约有85%的德国家庭的饭桌上每天几乎餐餐都会出现肉类食品。而吃肉类产品的主力军是在19至24岁之间的年轻男子和25至34岁之间的女性。德国并不是唯一一个酷爱肉类食品的欧洲国家。欧盟人均年消费肉量约为93公斤。根据一份名为"食肉地图"的数据分析显示,其中有20%的肉类都被浪费,扔进垃圾桶。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Heinrich-Böll-Stiftung)协同环境与自然保护协会以及《世界报外交版》(Le Monde Diplomatique)共同合作进行了这项调查。
调查引用了德国素食协会的计算数据:德国人每人平均一生会消耗掉1094只家畜家禽,其中包括945只肉食鸡、46只火鸡和46只猪、37只鸭、12只鹅、4头牛和4只羊。
便宜才是王道!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董事芭芭拉•翁米席格(Barbara Unmüßig)表示,这份"食肉地图"应该起到警示世人,促其反思的作用。过量消耗肉类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会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负面作用。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公民甚至每人每年都吃不起10公斤的肉类产品。而给工业国家生产饲料会给这些贫穷国家带来消极影响。
面对五花八门堆叠而放的塑料托盘包裹的肉沫、鸡胸脯和香肠,只有很少一部分德国人在超市购物时会想到这一点。大多数人购买肉类产品的宗旨往往是"价格便宜",而这些肉类经常比隔壁蔬菜货架的产品价格要低。
环境与自然保护协会主席休伯特·维哲(Hubert Weiger)表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便宜肉"现象。之所以价格低廉是因为,德国大型牲畜饲养育肥场和屠宰厂都会得到国家的津贴费。这笔津贴费是纳税人上交给国家的。根据自然保护组织的估计,2012年这笔津贴约有8000万欧元。
而"便宜肉"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植物物种的减少、地下水受污染、饲养牲畜场所大量使用抗生素等问题。而今,欧洲范围内每年都有约2.5万病人因为体内产生抗生素耐药性,无药可医而死亡。
德国牛啃噬雨林
环境与自然保护协会十分关注并担忧,德国正向全球肉类产品出口大国的方向发展。目前德国生产的肉类产品的数量比本国所需多出17%。维哲指责说,在欧盟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德国这样在肉类生产流水线方面提供如此优惠的投资环境。而这会导致将有越来越多的牲畜饲养育肥场,比如来自邻国荷兰的相关产业在德国安营扎寨。
哪里养殖动物也意味着哪里需要饲料。德国粮食产量的60%和油菜籽产量的70%都成了喂动物的饲料。可是供不应求,这些口粮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约有1/3的动物饲料都要额外从外国进口。在"食肉地图"的调查中,把这种现象叫做"啃食热带雨林的德国牛"。
不过德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进口动物饲料的国家。在大豆方面,欧盟是继中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大豆净进口国。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董事翁米席格表示,特别是巴西和阿根廷这两个国家计划系统性的扩展大豆产量:“有据可依,我们的结论显示,我们的肉类产品是导致亚马逊森林被滥伐的元凶之一。先是砍伐森林,然后竞先建立新牧场。这就是当地正在发生的情况。而之前的养牛牧场都改为种植大豆的耕地”。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认为,给工业国家种植提供牲畜饲料的现象也会给种植地区的社会带来严重后果。翁米席格说:“在这些国家,如果有人反对种植大豆,人身权利就得不到保障。如果在巴西、阿根廷、巴拉圭、柬埔寨或者是埃塞俄比亚这几个国家有人做出争取土地权利的行为,他经常会受到有关当局的恐吓威胁,政治权利遭到限制。”
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Heinrich-Böll-Stiftung)协同环境与自然保护协会提出呼吁对农业政策进行改革。翁米席格表示:"要取消密集型肉类企业的津贴,鼓励小规模农业。"
而环境与自然保护协会主席维哲要求,德国政府要在今年要积极推动欧盟进行农改,而不是成为改革的绊脚石。"
作者:Sabine Kinkartz 编译:文木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