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东暴力升级,欧盟不知所措
2006年7月18日国际政治决策人物很少象现在这样显得如此不知所措。中东地区的战火在多处蔓延-黎巴嫩、加沙地带、以色列北部等。种种迹象显示,鉴于持续不断的暴力浪潮,美国及欧盟似乎已彻底绝望。
8国峰会就被中东战火蒙上阴影,与会代表们决定向中东冲突各方发出呼吁,结束暴力,之后便将缓解中东危机的任务推给了联合国。8国峰会的与会代表在圣彼得堡指出,联合国应向黎巴嫩南部派遣一支观察员小组。本周一,欧盟外长在布鲁塞尔就达成共识的妥协性方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谴责中东暴力浪潮的呼声听起来异常坚定-但却没有任何约束力。到目前为止,就解决危机的具体方案,欧盟力所能及的不过是疏散黎巴嫩的欧洲公民,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在贝鲁特进行了短暂的访问。然而索拉纳既没有担任中东危机协调员的政治威望,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
只是,谁能在这这一问题上有所建树?中东冲突各方唯有在外界施压和涡旋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停火。最迟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外交政策已基本告别了中东地区涡旋人的角色。从理论上来说,欧盟原本可以填补这一由美国留下的外交真空。欧盟的东扩计划拉进了中东与欧盟外部疆界的距离-一旦土耳其成为欧盟成员国,那么中东火药桶就放在了欧盟的大门前。
由此看来,在中东问题上,欧盟必须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展开涡旋努力。但是,欧盟25个成员国的利益各不相同,不久之后欧盟成员国的数量还将扩展至27个,可谓众口难调,欧盟难以协调自己的立场。这样的例子可有不少:法国、德国曾反对伊拉克战争-英国、波兰和捷克则站在了美国一边。作为昔日黎巴嫩保护国的法国如今对以色列袭击贝鲁特予以了严厉的谴责-但德国却因其纳粹历史原因,不便对一个犹太国家进行如此批评。每一项欧洲的中东倡议均因各国利益不同和历史负担而难以付诸实施。
目前的危机再次证实,欧盟采取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已迫在眉睫。但是根据目前的欧盟宪法,欧盟根本无力做到这一点。她距共同的欧洲外交政策还相距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