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德国:古滕贝格和毕升
2015年10月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毕升大约出生于公元970年。作为印刷铺的工人,他对雕版印刷的艰辛深有体会,于是琢磨着如何用其他技术取而代之。有一次他看着两个儿子玩儿过家家,用泥做成小人儿和动物,随心所欲地摆来摆去,由此得到灵感。毕升用胶泥做成小方块,在上面刻字,用火烧硬。常用字备上几个甚至几十个,供同一版的重复使用。排版时用带框的铁板作底,敷上一层药剂,把活字放入框内,排满一框是一版,用火烧烤,药剂融化,按上平板,药剂凝固后版型制作完毕。印刷之后,活字放入木盒,以备下次使用。
活字的投入大大简化了印刷,但胶泥以及后来的木活字有明显不足:它们不够结实,不均匀,边缘不够清晰。也许制作几千个活字使毕升筋疲力尽,反正他在有生之年没有使自己的发明更加完美,达到足以投入市场的成熟度。
一系列小发明直到突破
约翰内斯·古滕贝格(Johannes Gutenberg)则完全不同。他不仅是发明家,还是企业家。1447年,距离实现技术突破还有三年,他贷款建立了作坊,雇了20名员工。古滕贝格的活字是铅合金材料。他还发明了一个小巧的铸字盒,将液体的合金压制成一般大小的字模。他按照榨葡萄器的原理研制出印刷机。铅合金的字模能够承受印刷机的压力,因此可重复使用。不过,与毕升的几千汉字相比,古藤贝格只需制作26个字母的字模。
1452年开始用新技术印刷的圣经成为欧洲的抢手货,连教皇都对其赞不绝口。今天在美因茨古滕贝格博物馆展出的一部当时印刷的圣经仍然清晰如初。发明家的精神和商业头脑给古滕贝格带来了荣誉和财富。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因此而受益:当他对天主教会和教皇的地位提出大胆质疑时,古滕贝格的印刷术已经传遍全欧洲。路德的圣经德语译本很快成为畅销书。没有古滕贝格,宗教改革和后来的启蒙运动都难以想象。
印刷术从东方传入西方吗?
还剩下一个问题:古滕贝格是在毕升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还是在对毕升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发明了类似的但是更完美的技术?中国人一般认为毕升的印刷术流传到了德国。百度百科在"毕升"词条下写着:"从13到19世纪,毕升发明的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这样的观点在德国至少有争议。美因茨古滕贝格博物馆的麦瓦尔德博士说,古滕贝格制作活字模的技术与毕升完全不同;而且,"我们没有证据说明印刷术像造纸技术一样由东方传到西方。"
充满创造力的中国人也发明了造纸术。该技术由阿拉伯人带到欧洲。欧洲人又通过自己的创新,实现了纸张的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其他伟大的发明也大同小异:中国人最早使用指南针,但欧洲人用它征服了世界;中国的炼丹师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偶然发明了火药,英国人由此制作大炮,并在1346年的克雷西会战中首次投入使用,给德、法、西联军来了个措手不及。
大炮的使用为骑士阶层敲响了丧钟,因为挥刀舞剑的骑士只能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大显身手。卡尔·马克思曾经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 这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这位中国人无比敬仰的大胡子德国人竟然没有把三大发明归功于中国人。
由此可见,谁第一个发明了某项技术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发展和运用该技术。毕升的印刷术没有得到孜孜不倦的改善,结果中国人自己在19世纪开始使用古滕贝格的技术。因此,古滕贝格是否曾经向毕升学习的问题变得无足轻重。不过,古滕贝格博物馆还算仗义,单为毕升及其活字印刷术开设了一个展厅。
作者简介:张丹红出生于北京,在德国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对德国社会的观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