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德国:背诵不可少
2015年9月2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这里是德国。这里是弗兰肯。弗兰肯在德国的南部。"这是我在中国学德语时的第一课。接着,我们在课文里结识了汉斯和丽泽洛特,和他们一起去上学、去超市采购。课文里的故事我们都在课堂上演练一遍。这意味着,所有句子都要背下来。一年下来,我们脑子里储存了几百句地道的德语之后才开始接触语法 - 复杂的规则一下子变得很容易消化。
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结识了大文豪歌德的第一首诗 -"五月之歌":"自然多明媚,向我照耀!太阳多辉煌,原野合笑!"歌德的爱情诗灿烂明快;相比之下,海涅的诗不免感伤惆怅:"不知道什么缘故,我是这样的忧伤;一个古老的传说,萦回脑际不能相忘。 "如此美妙的诗行,读几遍就能背诵了。即使在啃"浮士德"这样的硬骨头时,也经常会遇到语言简单但富有哲理的句子:"只要人在奋斗,他便会有错误。"(Es irrscht der Mensch, solang er strebt.)如此佳句会在舌尖品味,舍不得下咽。
背诵由"背"和"诵"两部分组成。熟记于心之后,大声朗诵,自古希腊到今天的中国,朗诵都是一门艺术。一首好诗,一篇美文,对朗诵者和听众来说都该是一种享受。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父亲教我背唐诗的时候摇头晃脑的那种陶醉神态。我当时六岁,大概会背诵二十几首唐诗,这在中国稀松平常。
一石数鸟
背诵不只培养语感,还顺带学习了历史。谁不知道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悲伤的罗曼史?那位唐代皇帝被"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贵妃搞得神魂颠倒,不思朝政。安禄山趁乱发动政变,玄宗被迫出逃。途中皇帝的禁卫军造反,玄宗只得赐死杨贵妃。不久之后,李隆基退位,在泪水和寂寞中度过残生。诗人白居易将这段故事写成感人至深的叙事诗"长恨歌"。该诗120行,是最长的唐诗之一,但其韵律感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背诵并不吃力。
德国诗歌也不乏韵律和感情都很丰富的叙事诗。歌德的"魔王"和"魔法师的学徒"、席勒的"钟之歌"和"潜水者"等等。几十年前,德国学生也不知疲倦地背诵这些诗篇。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学运本着不破不立的原则,把传统的东西不分良莠地抛弃,背诵遭到唾弃。后来干脆被禁止。杜塞尔多夫大学德国文学教授汉森说:"背诵被视为压抑创造力的行为。"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女儿在上小学期间一首诗都没有背。老师只在圣诞联欢会上鼓励孩子们朗诵歌德的"魔王"和冯塔纳的"约翰-梅纳德"。与其说背诵,不如说是说唱,似乎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让孩子们承受如此"重负"。
流水不腐
其实,"任何方式的背诵,哪怕是背电话簿,都是对记忆力的锻炼",科隆的拉丁文老师和侦探小说作者萨贝尔说。在他看来,记忆力就像是一块需要不断训练的肌肉。为了不让它萎缩,萨贝尔老师要求学生们背诵西塞罗和凯撒的演说。孩子们站在全班面前高声朗诵,就像在古罗马时代一样。如果再穿上罗马人的袍子,他给额外加分。
可惜萨贝尔这样的老师在德国学校里凤毛麟角。难怪很多德国学生已经不了解歌德,只知道有"该死的歌德"这样一部电影。
那么背诵真的抹杀创造力或者削弱思考的能力吗?汉森教授认为正相反:"我的大脑里先得有一些积累和沉淀,才能启动思考。"我们在中国学习德语不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吗?
作者简介:张丹红出生于北京,在德国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对德国社会的观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