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何方?
2013年11月2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新德意志报》11月20日发表评论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符合私人资本和西方投资人利益:
“目前,能肯定的只有一点,即:大型国有企业的‘权力垄断’要打破。中共领导层由此满足了外国投资人早就提出的一项要求。他们现在也可以入股国有企业了。新自由主义智库们也曾一再抨击国有企业的所谓权力。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开放’政策之时,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如今,国有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非常成功,而且,在那里,远比私营经济更能保障雇员们的权益。迄今,正是这些企业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因此,对其影响力的削弱意味着更多‘市场权力’。中央委员会的决定所要求的却正是这一点,其中一项内容便是,迄今由国家确定的价格未来将放开。这些措施将使私人资本的地位得到长期强化。即使表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也不会改变这一点。随着罢黜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和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蒋洁敏,在人事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实现了一种方向性的改变。这两人都曾强调国有企业的地位及其对社会保障的意义。”
《新德意志报》的评论接着批评说:
“有关社会不公这一议题,中央委员会的决定乏善可陈。……所承诺的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改善同样也失之空泛。中国目前已拥有一个可说是相当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然而,这一体系几乎不起作用。中央委员会的议程也未提及改善劳工权益措施的落实问题。……
“有意义的是关于放宽‘一胎政策’的意向宣布。其实,这一政策迄今已假手特殊规定而有所松动。此外,它给腐败也开了方便之门。谁有钱,谁就可以‘买到(生育)自由’。……废除‘劳教制度’和‘行政拘留’倒是一种进步。然而,更有意义的其实是决定中没有提及的那个计划:将对司法系统的管辖权从省级上交给中央。此举将使司法系统的地位相较于省一级政府得到增强,并有助于限制腐败。
“能够确定的是,中国强化了走向更多资本主义的路线,并在朝向法治的道路上迈出小步。然而,对大量社会冲突的原因采取明显的轻描淡写的态度,这一做法恐怕很快会使相关步伐的前景受到考验。”
戴姆勒下险棋?
德国著名工业康采恩戴姆勒加盟北京汽车集团,继续引起德语媒体关注。11月20日一期《斯图加特日报》在一篇评论中提醒戴姆勒此举可能隐含的巨大风险:
“很清楚,一旦失败,如此密切的联盟将难以解除,更何况,据称北汽还要成为戴姆勒的股东。因此,人们理应问一问,戴姆勒这回是不是在一个篮子里放入了过多的鸡蛋?其实,通过入股北汽发动机公司和各种参与调整,最初一段时间里并不会多卖出哪怕是一台车。
“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的生产合作,德国人和中国人彼此已相当熟悉。不过,中国依然是一个并不只意味着增长,而且还意味着诸多不测的市场。……风险在于,没有人能够判断,在远景上,中国政府到底想在经济领域扮演何种角色,企业的行动空间到底能有多大。”
摘编:凝炼
责编:洪沙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