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大学教师应怎样讲中国?

文山2014年11月17日

《辽宁日报》刊发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认为在大学课堂上,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文章刊发后,引发激烈反响和争论。德国之声就此分别采访了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师吴强以及中国知名公众人物司马南。

https://p.dw.com/p/1Dokv
Stundenten in China Universität Peking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link:http://news.sohu.com/20141114/n406046000.shtml:《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这篇文章中认为:中国大学课堂上很多老师提到外国时,都是强调外国的好,讲到中国时,却都是举的负面案例。您看到的现象是这样的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吴强:我觉得这个说法相当片面,它脱离了课程背景、学科背景。尤其是社会科学,它讲究批判性的研究方法。而这些都被《辽宁日报》的这篇文章所歪曲、片面化了。 而我在周边所看到的,以及我自己上的课程,其实都是基于社会科学的批判性的研究方法在做比较研究。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批评。这些批评有可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也可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分析中国现在的问题以及现象,而这也会被《辽宁日报》当作是(抹黑),其实这是很荒唐的事情。

司马南:《辽宁日报》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情况,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判断,并没有言过其实。的确,在大学里面,在一些人文学科的课堂上,有些老师平常散布的东西,负能量多、正能量少。但这问题不仅限于"外国好、中国坏 ",其实质是:一些大学老师在课堂上背离宪法原则,讲社会主义的坏话,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这在当今中国是由来以久的,三十多年来在大学课堂上常常如此,《辽宁日报》只是说了一个久已存在的事实罢了。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这三十多年来,讲社会主义、讲共产党的领导不那么理直气壮了,相反,嘴上挂着"民主人权自由宪政"、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倒成了时髦。

文章还认为,大学老师不能只像普通人一样发牢骚。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谨慎。您的看法是?

司马南:问题实质不是牢骚。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但是牢骚也要有界限,即法律的界限。不能因为有牢骚就可以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主张推翻共产党领导。不能因为自己有情绪,就在课堂上发表负面言论。言论自由是权利,但法律是它的边界。没有不受限制的言论自由,不能因为是大学老师就想说什么说什么。这岂不是端着共产党的饭碗砸共产党的锅么?

USA China Sima Nan
中国知名公众人物司马南图像来源: Voice of America

吴强:大学教师都是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过程中当然会有许多个人意见,我觉得这是课堂中教师的基本自由权利。(《辽宁日报》)这种片面性的理解,是歪曲性的报道。这是为现在正在进行的所谓意识形态斗争而服务的。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报道,而是反映了过去两年来越来越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

文章认为,大学生没有步入社会,对国情理解不深刻,所以教室应该对学生展现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中国形象。您同意这个观点么?

吴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大学是中国培养精英的地方,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大学必须对中国的问题、中国的发展方向做精英化的、高水平的探讨。对于这样的探讨、对于这样培养未来精英的场所,是不应该加任何限制的。其实,大学课堂并不是面对"没有进入社会的学生",而是面对"成年人",而且都是未来中国的精英,对他们的教育应该符合精英教育的方式。而精英教育,应当采取自由、开放、批判的方式。

司马南:青年在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应该汲取各个方面的信息。但这有前提:必须要实事求是,不能编造信息、不能以偏概全;否则背离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误导。

文章提到,部分老师故意和中央政策唱反调,对党的理论不屑一顾,大学教师缺乏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并认为这是严重的问题。您认为,这种现象是否存在? 这是否是一个"严重问题"?

司马南:这是中国目前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但存在,而且比《辽宁日报》文章中所写的要严重得多。在北大、清华,以及培养共产党高级干部的中央党校,也有教师背离宪法原则,不顾基本事实信口雌黄,肆意表达对国家根本制度的不认同。这种言论尽管一再被批评,但那些人依然我行我素,延续了三十多年。中共历史上,胡耀邦、赵紫阳都是任期没干满就下台了,就是因为犯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就是只将改革开放做生意,不讲中国人浴血奋斗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两任总书记都被换下台了,但是大学里的那些知识分子,依然没有转过弯子来。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这些年来的政治环境,有人打着思想解放的旗号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

吴强:我觉得这些问题并不成立。即便是存在一些批评,这些老师也是在以批评的方式表达政治上的认同。而《辽宁日报》却对这种政治上的认同方式采取了大字报式的批判,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政治生活中,国家认同和政党认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是当代中国政治最微妙、最有趣的部分。而这种批判,正反映了当局试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加紧控制,把大学课堂当作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

您认为,在大学课堂上,学术自由和爱国主义,究竟哪个更重要?

吴强:我相信,这两点在大学课堂上不矛盾。我认为,大学教育应当以精英教育为主。而谁来主导精英教育呢?我觉得大学教师毫无疑问拥有主导权,大学课堂不应该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

司马南:学术没有超越于宪法之外的自由。爱国主义是公民的基本情感,学术自由则是学术活动中的一个规范。学术自由如果违背了宪法当中强调的"热爱祖国"这样的宪法原则,学术自由必须让路。没有纯粹的学术自由。依我所见,今天中国强调学术自由而违反宪法原则的一些人,他们要的不是学术自由,而是想要推翻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