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机遇

采访记者:亚思明2008年10月2日

华尔街风暴过后,全球股市哀鸿遍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面临调整,包括资本、科技、人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即被洗牌。中国决策者也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道路上的转型问题。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周继忠认为,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冲击有限,但间接影响相当复杂。

https://p.dw.com/p/FT6t
中国央行一改紧缩政策图像来源: DW

德国之声:此次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也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但普遍认为,直接影响相对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尚以存贷利差为主,所持的高风险性的金融产品的规模不大。甚至美国《商业周刊》撰文表示,这场危机给中国带来了机遇。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周继忠教授:首先,我同意此次美国金融风暴对中国所造成的直接冲击是相当有限的,但是间接的冲击就比较复杂。这涉及到全球金融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商业银行对外界环境变化应对方式的调整。从某个角度来讲,美国出现金融危机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意味着机会。因为美国商业银行受到了比较大的损害,竞争力面临着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金融机构在全球扩张的步伐会有所收缩,包括对中国市场的挺进会有所放慢。这将减缓中国商业银行在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来自美国金融界的咄咄逼人的竞争压力。此外,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一个资源的空间--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金融资源,对手的适当削弱也意味着我们实力扩张的一个大好机会。

您刚刚提到了扩张的问题。前一阵有消息说,中信集团正在与摩根斯坦利进行谈判,洽购后者的部分股份。上周一,日本三菱日联银行对外宣布收购摩根斯坦利20%的股份,日本野村证券也获得了雷曼兄弟的亚洲特许经营权。日本投资者正在重返华尔街。但中国的金融业还刚刚起步,考虑到中投此前在黑石和摩根斯坦利所交的巨额学费,现在谈扩张是否还为时过早?

这取决于收购股份时候的价格。就现在的具体情况来看,摩根斯坦利面临着一个痛苦的局面,这对国外买家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想,无论是中信集团还是其他国家的投资银行,此时都应紧盯着这块蛋糕。最关键的还是一个价格问题,这取决于讨价还价时候的一个出价策略,当然,也取决于中信集团对摩根斯坦利资产的一个质量评估,对价格反弹的一个总体趋势的估计,以及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计。总而言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信出价定价的水平。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以及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美国国债持有国。中国还购入了大量的美国机构债。截至今年6月,中国对美国两家房贷抵押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债务持有量占到了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20%之多。随着"两房"股价的崩盘,中国不得不开始审视债务的风险问题。您对中国加强外汇资产管理有什么具体建议?

关于外汇储备的投资或者运用,单纯从经济原理上来讲非常简单,但是没有实际意义。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大家都知道,为了避免汇率风险,不应该仅仅投资美元一种资产,而是应该分散外汇币种。但是从政治意义上来讲,在中国现在的和平发展阶段,在过去的30年,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30年之间,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实力、金融实力、政治势力稳居世界第一。就世界金融、外汇、贸易交易量来说,虽然与美国直接相关的比重并不很大,但是以美元结算的比重却是大大超过美国的GDP占全世界GDP的比重。换句话来讲,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世界硬通货,起到了一个世界货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持有外汇储备的时候,必须是以美元形式持有,同时,为了保证增值,或者至少是一个价值的稳定,只能投资美国的国债或者机构债,虽然世界上有些国家也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境外债券等等,但是数量有限,所以,大量的美元依然只能投资于美国发行的相对安全的国债、机构债。

可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元可能还会进一步贬值,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会增大,从长远来看,中国是不是应该将手中的美元向欧元或者多国货币转换?

这取决于美元在整个世界金融体系中的比重。刚才,我已经提到,美元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货币,即使我们把外汇贮备币种多元化,美元的头号币种地位还是不会变化的。至少在未来二三十年之内,我相信不会有大的变化。只是说,比重可以从现在的90%降到70%甚至60%。至于人民币升值,假如目前的美国金融风暴演变为一种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大面积的危机的话,美元的本身的价值下降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经济并没有同步下跌,人民币币值相对于美元币值出现升值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由此一来,中国未来的出口形势也会更加严峻。中国原本一直在推行紧缩型的货币政策,但不久前,中国央行宣布自2002年以来首次下调基准利率,并自1999年来首次降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防范经济增长减速太快已经取代抑制通货膨胀成为中国决策者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我相信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就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出口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动机。这使得中国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表现。但是,这样的一种做法是有一定的极限的。事实上,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性的工厂,中国出口的进一步的扩张已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同时,我们原来出口的竞争优势在于相当低廉的劳动成本。随着中国本身的经济增长、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工资水平的上升,中国的低成本的优势正在不断的消耗之中,更何况,中国产品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国外同行的生存空间。中国出口扩张的前景是非常非常严峻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考虑,如何在出口受到抑制的条件下采取新的替代发动机,帮助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我相信,最主要的方法就是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吸引了很多的外国投资者,难道就不能服务于中国本身?中国企业应该首先通过内部市场获利,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抑制通货膨胀已经不是首要任务。

谢谢您接受采访。


被采访者简介:周继忠教授,男,1968年12月生于上海。1992年从上海财经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2002年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资助,在德国波恩大学留学并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2005年在波恩大学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2月回到上海财经大学工作,目前担任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国际宏观经济学、货币理论与政策等。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