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機遇
2008年10月2日德國之聲:此次華爾街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也對中國經濟造成衝擊,但普遍認為,直接影響相對有限。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還沒有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另一方面,中國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尚以存貸利差為主,所持的高風險性的金融產品的規模不大。甚至美國《商業周刊》撰文表示,這場危機給中國帶來了機遇。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周繼忠教授:首先,我同意此次美國金融風暴對中國所造成的直接衝擊是相當有限的,但是間接的衝擊就比較複雜。這涉及到全球金融形勢的變化,以及中國商業銀行對外界環境變化應對方式的調整。從某個角度來講,美國出現金融危機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意味著機會。因為美國商業銀行受到了比較大的損害,競爭力面臨著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金融機構在全球擴張的步伐會有所收縮,包括對中國市場的挺進會有所放慢。這將減緩中國商業銀行在加入WTO之後面臨的來自美國金融界的咄咄逼人的競爭壓力。此外,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講,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需要一個資源的空間--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金融資源,對手的適當削弱也意味著我們實力擴張的一個大好機會。
您剛剛提到了擴張的問題。前一陣有消息說,中信集團正在與摩根斯坦利進行談判,洽購後者的部分股份。上周一,日本三菱日聯銀行對外宣佈收購摩根斯坦利20%的股份,日本野村證券也獲得了雷曼兄弟的亞洲特許經營權。日本投資者正在重返華爾街。但中國的金融業還剛剛起步,考慮到中投此前在黑石和摩根斯坦利所交的巨額學費,現在談擴張是否還為時過早?
這取決於收購股份時候的價格。就現在的具體情況來看,摩根斯坦利面臨著一個痛苦的局面,這對國外買家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我想,無論是中信集團還是其他國家的投資銀行,此時都應緊盯著這塊蛋糕。最關鍵的還是一個價格問題,這取決於討價還價時候的一個出價策略,當然,也取決於中信集團對摩根斯坦利資產的一個品質評估,對價格反彈的一個總體趨勢的估計,以及對未來盈利能力的預計。總而言之,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中信出價定價的水準。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以及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美國國債持有國。中國還購入了大量的美國機構債。截至今年6月,中國對美國兩家房貸抵押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債務持有量佔到了中國外匯儲備總額的20%之多。隨著"兩房"股價的崩盤,中國不得不開始審視債務的風險問題。您對中國加強外匯資產管理有什麼具體建議?
關於外匯儲備的投資或者運用,單純從經濟原理上來講非常簡單,但是沒有實際意義。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大家都知道,為了避免匯率風險,不應該僅僅投資美元一種資產,而是應該分散外匯幣種。但是從政治意義上來講,在中國現在的和平發展階段,在過去的30年,以及可以預見的未來30年之間,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其經濟實力、金融實力、政治勢力穩居世界第一。就世界金融、外匯、貿易交易量來說,雖然與美國直接相關的比重並不很大,但是以美元結算的比重卻是大大超過美國的GDP佔全世界GDP的比重。換句話來講,美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世界硬通貨,起到了一個世界貨幣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持有外匯儲備的時候,必須是以美元形式持有,同時,為了保證增值,或者至少是一個價值的穩定,只能投資美國的國債或者機構債,雖然世界上有些國家也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境外債券等等,但是數量有限,所以,大量的美元依然只能投資於美國發行的相對安全的國債、機構債。
可是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美元可能還會進一步貶值,同時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也會增大,從長遠來看,中國是不是應該將手中的美元向歐元或者多國貨幣轉換?
這取決於美元在整個世界金融體系中的比重。剛才,我已經提到,美元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種貨幣,即使我們把外匯貯備幣種多元化,美元的頭號幣種地位還是不會變化的。至少在未來二三十年之內,我相信不會有大的變化。只是說,比重可以從現在的90%降到70%甚至60%。至於人民幣升值,假如目前的美國金融風暴演變為一種導致美國經濟衰退的大面積的危機的話,美元的本身的價值下降將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的經濟並沒有同步下跌,人民幣幣值相對於美元幣值出現升值將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由此一來,中國未來的出口形勢也會更加嚴峻。中國原本一直在推行緊縮型的貨幣政策,但不久前,中國央行宣佈自2002年以來首次下調基準利率,並自1999年來首次降低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能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防範經濟增長減速太快已經取代抑制通貨膨脹成為中國決策者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
我相信可以這樣理解。因為就中國過去二三十年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出口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動機。這使得中國GDP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出口表現。但是,這樣的一種做法是有一定的極限的。事實上,隨著中國成為世界性的工廠,中國出口的進一步的擴張已經遇到了越來越多的阻力。同時,我們原來出口的競爭優勢在於相當低廉的勞動成本。隨著中國本身的經濟增長、國內物價水準的上漲、薪水水準的上升,中國的低成本的優勢正在不斷的消耗之中,更何況,中國產品也在很大程度上擠佔了國外同行的生存空間。中國出口擴張的前景是非常非常嚴峻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考慮,如何在出口受到抑制的條件下採取新的替代發動機,幫助中國經濟穩定發展?我相信,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採取措施,擴大內需。中國13億人口的市場吸引了很多的外國投資者,難道就不能服務於中國本身?中國企業應該首先通過內部市場獲利,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抑制通貨膨脹已經不是首要任務。
謝謝您接受採訪。
被採訪者簡介:周繼忠教授,男,1968年12月生於上海。1992年從上海財經大學本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98-2002年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獎學金資助,在德國波昂大學留學並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02-2005年在波昂大學歐洲一體化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2005年2月回到上海財經大學工作,目前擔任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國際宏觀經濟學、貨幣理論與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