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利益战胜意识形态
2013年9月20日德国之声:李希特先生,开城工业园区本周一开始恢复生产,这一发展对南北双方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希特:这当然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发展,因为南北共同经营的开城经济特区是双方重新开始接近的象征,也是2000年(韩国)提出、并实施了好几年的"阳光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此背景下,今年4月关闭工业园的做法后果是严重的,而现在这一决定被收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到对南北双方的意义,对朝鲜来说,重启开城工业园无疑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意义;对韩国来说,这个经济特区首先具有的是政治意义,经济上韩国并不依赖开城。
德国之声:您谈到了开城的象征意义。您认为此前这一南北最后的共同"形象工程"失败的现实危险有多大?
李希特:像在许多其他问题上一样,在这一点上也有不同的推测。一种推测是,朝鲜除了重启开城,别无其他选择。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城即便不是永久关闭,在中期内也不会恢复运营。事实上,朝鲜通过开城工业园会获得不少有关外界,尤其是有关南部的信息。最后看来还是经济利益战胜了意识形态的考量。
德国之声:开城工业园被关闭5个月造成了多大的经济损失?
李希特:先说说对韩国的影响。经济损失达到近10亿美元,韩国政府向46家受影响的企业支付了共1400万美元的保险赔偿,现在韩国要把这笔损失补回来。此外过去几个月企业也损失了客户,得要把这些客户争取回来。所以要大致恢复到关闭之前的水平,恐怕需要一年时间。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开城工业园对南方的意义不如对北方那么重要。对平壤来说,关闭经济特区造成的损失肯定大得多。
德国之声:在决定重启开城工业园之前达成的原则性协议中,双方表示开城不会再次成为政治的筹码。但如果南北间再次出现紧张关系,经济特区被关闭的风险有多大?
李希特:今年4月关闭开城工业园是北方,而不是南方做出的决定。就是说,韩国可以坦然地在协议上签字。简言之,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姿态,但并不是具有实质效力的保障。
德国之声:一个会让关闭园区变得不那么容易的因素--这也是朝鲜的远景计划之一-是吸引国际企业到开城投资,您认为这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有多大?
李希特:是的,有国际投资者就不能这么轻易关闭园区。朝鲜很长时间以来就有兴趣吸引外国投资者前来,而且不仅仅是在开城一处。但从中短期看,这一设想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今年春天的危机也是原因之一。一个关键的概念是"多样化"。中国人已经在朝鲜积极开展生意,在朝鲜有自己的经济特区,今后还应该有更多国家进来。至少开城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
但我并不认为,会出现一个到朝鲜投资的热潮。朝鲜计划今年10月在开城举办一个类似投资展会的活动,这是南北双方不久前达成的协议。至于这类活动的反响,尤其是各个邻国以及欧美国家的反应如何,还需要观察。
拉尔斯-安德烈·李希特(Lars-André Richter)是德国瑙曼基金会(Friedrich-Naumann-Stiftung)驻首尔的代表。
采访:Esther Felden 翻译:叶宣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