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利益戰勝意識形態
2013年9月20日德國之聲:李希特先生,開城工業園區本周一開始恢復生產,這一發展對南北雙方來說意味著什麼?
李希特:這當然是一個令人高興的發展,因為南北共同經營的開城經濟特區是雙方重新開始接近的象徵,也是2000年(韓國)提出、並實施了好幾年的"陽光政策"的一個核心內容。在此背景下,今年4月關閉工業園的做法後果是嚴重的,而現在這一決定被收回,是一個積極的訊號。說到對南北雙方的意義,對北韓來說,重啟開城工業園無疑具有經濟和政治上的雙重意義;對韓國來說,這個經濟特區首先具有的是政治意義,經濟上韓國並不依賴開城。
德國之聲:您談到了開城的象徵意義。您認為此前這一南北最後的共同"形象工程"失敗的現實危險有多大?
李希特:像在許多其他問題上一樣,在這一點上也有不同的推測。一種推測是,北韓除了重啟開城,別無其他選擇。另一種觀點認為開城即便不是永久關閉,在中期內也不會恢復營運。事實上,北韓通過開城工業園會獲得不少有關外界,尤其是有關南部的訊息。最後看來還是經濟利益戰勝了意識形態的考量。
德國之聲:開城工業園被關閉5個月造成了多大的經濟損失?
李希特:先說說對韓國的影響。經濟損失達到近10億美元,韓國政府向46家受影響的企業支付了共1400萬美元的保險賠償,現在韓國要把這筆損失補回來。此外過去幾個月企業也損失了客戶,得要把這些客戶爭取回來。所以要大致恢復到關閉之前的水準,恐怕需要一年時間。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來看,開城工業園對南方的意義不如對北方那麼重要。對平壤來說,關閉經濟特區造成的損失肯定大得多。
德國之聲:在決定重啟開城工業園之前達成的原則性協議中,雙方表示開城不會再次成為政治的籌碼。但如果南北間再次出現緊張關係,經濟特區被關閉的風險有多大?
李希特:今年4月關閉開城工業園是北方,而不是南方做出的決定。就是說,韓國可以坦然地在協議上簽字。簡言之,這只是一個重要的姿態,但並不是具有實質效力的保障。
德國之聲:一個會讓關閉園區變得不那麼容易的因素--這也是北韓的遠景計劃之一-是吸引國際企業到開城投資,您認為這成為現實的可能性有多大?
李希特:是的,有國際投資者就不能這麼輕易關閉園區。北韓很長時間以來就有興趣吸引外國投資者前來,而且不僅僅是在開城一處。但從中短期看,這一設想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今年春天的危機也是原因之一。一個關鍵的概念是"多樣化"。中國人已經在北韓積極開展生意,在北韓有自己的經濟特區,今後還應該有更多國家進來。至少開城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設施。
但我並不認為,會出現一個到北韓投資的熱潮。北韓計劃今年10月在開城舉辦一個類似投資展會的活動,這是南北雙方不久前達成的協議。至於這類活動的反響,尤其是各個鄰國以及歐美國家的反應如何,還需要觀察。
拉爾斯-安德烈‧李希特(Lars-André Richter)是德國瑙曼基金會(Friedrich-Naumann-Stiftung)駐首爾的代表。
採訪:Esther Felden 翻譯:葉宣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