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經濟利益戰勝意識形態

2013年9月20日

關閉了5個月之久的開城工業園區本周重新恢復營運。德國瑙曼基金會駐首爾辦事處的李希特認為,這一變化帶來的僅僅是一絲希望。

https://p.dw.com/p/19l1e
PAJU, SOUTH KOREA - SEPTEMBER 16: South Korean owners and workers' vehicles leave for North Korea's city Kaesong at the customs, immigration and quarantine office on September 16, 2013 in Paju, South Korea. North and South Korea have agreed to re-open the industrial park on a trial basis. North Korea withdrew over 50,000 of its staff from the factories owned by Seoul in April of this year, and South Korea removed managers in May, during the height of tension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Photo by Chung Sung-Jun/Getty Images)
對北方具有雙重意義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李希特先生,開城工業園區本周一開始恢復生產,這一發展對南北雙方來說意味著什麼?

李希特:這當然是一個令人高興的發展,因為南北共同經營的開城經濟特區是雙方重新開始接近的象徵,也是2000年(韓國)提出、並實施了好幾年的"陽光政策"的一個核心內容。在此背景下,今年4月關閉工業園的做法後果是嚴重的,而現在這一決定被收回,是一個積極的訊號。說到對南北雙方的意義,對北韓來說,重啟開城工業園無疑具有經濟和政治上的雙重意義;對韓國來說,這個經濟特區首先具有的是政治意義,經濟上韓國並不依賴開城。

德國之聲:您談到了開城的象徵意義。您認為此前這一南北最後的共同"形象工程"失敗的現實危險有多大?

李希特:像在許多其他問題上一樣,在這一點上也有不同的推測。一種推測是,北韓除了重啟開城,別無其他選擇。另一種觀點認為開城即便不是永久關閉,在中期內也不會恢復營運。事實上,北韓通過開城工業園會獲得不少有關外界,尤其是有關南部的訊息。最後看來還是經濟利益戰勝了意識形態的考量。

A security officer directs South Korean vehicles as they leave for South and North Korea's joint Kaesong Industrial Complex to bring back their finished goods and materials at the customs, immigration and quarantine office of the Inter-Korean Transit Office near the border village of Panmunjom, which has separated the two Koreas since the Korean War, in Paju, north of Seoul, South Korea, Monday, July 15, 2013. Talks aimed at restarting the factory park ended Wednesday with no breakthrough, but both sides agreed to meet again Monday to discuss restoring what was once a symbol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rivals. (AP Photo/Lee Jin-man)
開城-南北共同的形象工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德國之聲:開城工業園被關閉5個月造成了多大的經濟損失?

李希特:先說說對韓國的影響。經濟損失達到近10億美元,韓國政府向46家受影響的企業支付了共1400萬美元的保險賠償,現在韓國要把這筆損失補回來。此外過去幾個月企業也損失了客戶,得要把這些客戶爭取回來。所以要大致恢復到關閉之前的水準,恐怕需要一年時間。從國民經濟的角度來看,開城工業園對南方的意義不如對北方那麼重要。對平壤來說,關閉經濟特區造成的損失肯定大得多。

德國之聲:在決定重啟開城工業園之前達成的原則性協議中,雙方表示開城不會再次成為政治的籌碼。但如果南北間再次出現緊張關係,經濟特區被關閉的風險有多大?

李希特:今年4月關閉開城工業園是北方,而不是南方做出的決定。就是說,韓國可以坦然地在協議上簽字。簡言之,這只是一個重要的姿態,但並不是具有實質效力的保障。

德國之聲:一個會讓關閉園區變得不那麼容易的因素--這也是北韓的遠景計劃之一-是吸引國際企業到開城投資,您認為這成為現實的可能性有多大?

李希特:是的,有國際投資者就不能這麼輕易關閉園區。北韓很長時間以來就有興趣吸引外國投資者前來,而且不僅僅是在開城一處。但從中短期看,這一設想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今年春天的危機也是原因之一。一個關鍵的概念是"多樣化"。中國人已經在北韓積極開展生意,在北韓有自己的經濟特區,今後還應該有更多國家進來。至少開城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設施。

但我並不認為,會出現一個到北韓投資的熱潮。北韓計劃今年10月在開城舉辦一個類似投資展會的活動,這是南北雙方不久前達成的協議。至於這類活動的反響,尤其是各個鄰國以及歐美國家的反應如何,還需要觀察。

拉爾斯-安德烈‧李希特(Lars-André Richter)是德國瑙曼基金會(Friedrich-Naumann-Stiftung)駐首爾的代表。

採訪:Esther Felden 翻譯:葉宣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