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中国非洲政策下定论为时过早
2006年11月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5日下午在北京闭幕,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签署了14项总金额约19亿美元商务合同和协议。
非洲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与11家中方企业签署了14项总金额约19亿美元的商务合同和协议。签约项目包括中国与尼日利亚签署的高速公路改造项目合同,与加纳签署的农村电话网项目合同,与埃及签署的电解铝厂框架协议,合作项目涉及11个非洲国家。并且,中非正式宣告成立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以及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闭幕式上共同宣读了北京峰会宣言。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称,“我们呼吁国际社会鼓励并支持非洲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努力,特别呼吁发达国家增加官方发展援助,切实兑现开放市场和减免债务等承诺,增强非洲减贫、减灾、防治荒漠化的能力,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短短一周内,中国连续举办两次顶级国际会议,约60国亚非首脑到访中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西振教授认为,中国正积极在亚洲和非洲扩大其影响力。他说:“中国现在的外交做的非常活跃,原来是和大国,主要是和发达国家,发展这种经贸关系。那么现在是发展到从发达国家一直到第三世界国家。最近这几次都是和第三世界国家和国家集团举行的这些论坛或是峰会等等,这都反映了中国的外交确确实实现在是个大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现在这么多国家都愿意和中国打交道,和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发展经贸关系,我觉得这个反映了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上升。”
对于西方批评中国不顾人权支持被西方列入受限制或制裁的非洲国家,以换取非洲的能源,张教授认为,“西方他们有一种偏见。不光是偏见,是从他们私利。因为他们认为,第三世界是他们的传统势力范围。这些国家独立以后,和他们的宗主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不同关系。所以他们(西方)就认为他们有权利长期垄断这种关系。哪个国家都是这样。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为什么要在中东建立他的势力范围?当然他也是为了资源,但是他是利用强权来控制。中国是确确实实需要资源,需要能源。但是中国是通过建立一种平等合作关系,经济上进行一些互补。我觉得这个是一种正常的贸易。他们能源自己本身也用不了,他必然要出口。他卖给谁都是卖。当然了,谁跟他关系好,他就卖给谁。”
德国也有人肯定中非合作
本次中非论坛表明,随着国力增强,中国外交正从过去储备力量的“韬光养晦”向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有所作为”转变。
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德国非洲经济协会的发言人莫纳亚(Monnerjahn)先生。莫纳亚先生认为:“基本上来说,我们欢迎中国参与非洲的发展,中国在非洲的积极活动有利于非洲的经济发展。在中国的参与下,不少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非洲市场也得到了承认。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非洲政策给非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一些非洲国家的债务问题恶化了;不少非洲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中国的廉价商品,比如说纺织产品,冲击了本地的工业发展。
总体来说,相对中国为促进非洲发展的贡献来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另外,相比欧洲的非洲发展援助政策,中国的非洲政策很少与政治条件挂钩,而且中国最近跟西方社会孤立的非洲国家,比如安哥拉,苏丹合作紧密。因此有人批评说,中国目前的非洲政策仅从自己利益出发,不考虑推动当地民主建设。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中,欧洲的非洲发展援助政策并没有能够像许诺的那样推动非洲民主进程。当然,非洲渴望民主,非洲也非常希望能够从欧洲学习民主和良好执政(good governance)的经验。我不认为中国目前的非洲政策仅仅是为了争夺石油矿产资源。虽然美国和欧洲由于制裁的原因孤立了一些非洲国家,很少参与当地经济,比如尼日利亚,还有苏丹,但是实际上对当地石油和矿产资源的争夺并没有停止。应该来说,现在对中国的非洲政策下定论,还为之过早。”
汉堡非洲研究所的所长梅勒尔博士指出,“除了经济利益之外,中国在非洲也有政治利益。根以前相比,争取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支持已经不再重要,中国在非洲的存在更多是证明了美国已不再是唯一的霸权力量,中国正在外交上采取主动,中国和美国将在非洲展开一场全面的竞争。”
一贯强调人权与民主的欧洲国家,应如何应对中国的非洲攻势呢?梅勒尔博士认为,“结论之一是不应该再把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给予非洲大量发展援助,因此欧洲向中国提供发展援助已失去了意义。另外可以考虑在某些目前只有中国参与的领域进行投资,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同时应敦促中国接受提高资源贸易透明度的一些重要协议。这意味着欧洲要与中国加强合作和沟通。这也许可以算是欧洲对中国非洲攻势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