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林视点:新冠危机前后的稳定供应链
2020年3月2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国经济部长勒马雷(Bruno Le Maire)新近表示, 冠状病毒瘟疫凸显了对中国的那种"不负责任和不理性的"依赖关系。在德国,尚无人有如此明确的表态,其原因恐在于,德国经济的47%基于出口,而法国只有18%。
无论如何,联邦卫生部长施潘(Jens Spahn)也认为,至少在药物方面,德国得更多些自立。目前,约有40%的药品或其组合成分进口自中国。然而,这是一个特殊领域,若遇危机,在这里,有货比价格更重要。
到处缺货
的确,新冠肺炎大瘟疫中断了全球供应链。80%以上的制造企业苦于供应匮乏。物流业面对一大难题:配件无法生产或供应;货柜船不能入港。为能衔接供应链,众多企业被迫转用昂贵的空运渠道,--假如它们具备财力。
问题在于:对于世界经济,中国今天比2002/03年的SARS大瘟疫时期远为重要。尤其是,全球都忧虑,这样的情况还会一再发生。《福布斯》写道,冠状病毒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的"天鹅之歌"。这个经济杂志指出,随着这一病毒而来的是长达30年的一个时期终于落下帷幕,危机之后,谁也不会再愿倚赖中国。
然而,《福布斯》诸公低估了如此深层的相互交织所形成的那种难以撼动性。人们无法轻易减断这种交织关系,鞋或体恤衫等一类简单商品早已转至中国的亚洲邻国生产了。牵涉到复杂得多的供应链的高科技产品在中国扮演了更重要角色。过去年份里,在中国,工资和环境要求也一直在提高。此外,更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正导致各生产基地的区别不再那么重要。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产品最终也将销售的地方生产。因此,特斯拉在德国、华为在法国建厂。供应链并不因此而少些复杂性。
危机之后又会以价格为重
病毒会加快这一发展吗?至少对企业来说,将整个生产集中于一个地区不再有意义。更重要的还有:即便不能过分,生产商须有的库存必将增加。这会使产品更贵。然而,主顾们将很快忘记病毒,不愿为商品多付钱。成本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于是,中国将重又加入游戏。
未来数年,作为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中国的重要性还会增加。或许,中国国内为欧洲的生产不会再有那么多,但会给本国和亚洲生产更多的东西,-其中也包括德国企业。在电子、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或化工业,中国领先于大多数国家,因为,该国的生产装置及其供应链相对较新,从而十分高效。在这里,其它亚洲国家也紧追慢赶,这非常可能。就此而言,人们可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难以将病毒工具化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继续发展。在基于5G和人工智能的新一代智能生产方面,中国人将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说不定,他们现在就已经是了。尽管会出现瓶颈现象、销售数字得修改,但即使是苹果总裁库克也说了,在与中国的关系上,人们最多将"更换若干螺丝,而不是基本的东西"。
像美国某些强硬派人士那样,试图将病毒工具化,使经济"去全球化",这不会奏效。相反:世界在经济上的交织程度还会更高。不过,可以使交织状态变得更理性些。若能做到,不致让部件的供应横跨半个地球、在某地总装,然后再跨越半个地球运回,就已经功德无量了。不过,这只有在人们将气候变化的费用计入运输成本的情况下才行。一项艰巨无比的任务。
专栏作家Frank Sieren在北京生活超过二十年。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