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林视点:寻找平衡
2016年4月2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国际货币基金总裁拉加德上周末的表态非常中肯。她说,中国现在增长慢一些很"平常",中国正在经历大转型,一个"通往可持续增长的转型",形势"艰巨,但可掌控"。拉加德以此对中国的路线表示支持,但也同时警告人们不要过于亢奋。国际市场对好消息如此渴望,以至于存在过度评价的危险,就像去年下半年坏消息被过度解读一样。
毫无疑问,人们有理由高兴。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3月的出口额足足增涨了18.7%。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也明显升温。今年头三个月,外国投资增长了3.4%,达到折合约300亿欧元--这可不是资金逃亡的表现。在货币战线上,形势也趋于平静,北京上个月无需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人民币。相反,中国的外汇储备半年多来首次出现增长,今年三月增加103亿美元,达到321亿美元。
现在的经济模式能够成功转型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重新回到了经济增长的老路上。即便是中国政府专家委员会也认为,6.7%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是昙花一现,长期而言,也就是今后几年里,这一数字将无法维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2016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5%,2017年仅6.2%。不过,这并不太能说明中国经济的实力。美国经济最后一次增长率超过7%是在1984年,但在之后的25年里,它仍然充满活力,直到2008半年才暂时失去动力。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北京何时才能重新改组经济,也就是扩大服务业,壮大中产阶级以及增加内需。正如数据所显示,在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上,中国政府再一次开动了传统的经济发动机,让疲软的经济准确并且及时地着陆,并且没有动有所有手段。然而,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困难阶段。重工业产能过剩、企业债台高筑、国企亟待改革,许多问题都环环相扣。
强劲经济领域阻止了大滑坡
但这正是幸与不幸之所在。正因如此,一个问题不会拖垮整个经济。强大的领域可以平衡脆弱的领域。在数据低迷时期仍然存在强劲的领域,比如消费的增长。若非如此,大滑坡早就会出现。中国也许会成为第二个巴西。不过,政府现在还有时间来平衡经济。
德国之专栏作者泽林(Frank Sieren)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