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门一周年 德国政府应信守承诺
2014年6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一年前的本周,斯诺登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在全球展开针对平民的大型监控项目,其中牵涉的技术专业化令人难以想象,引起全球一片哗然。德国自此站上最前线,反对美国间谍行动违反公民隐私权的行为。去年11月,柏林和巴西共同向联合国提出"数字时代隐私权"的倡议。倡议中谴责任何"疆界范围外的监控或截取通讯以及它们对行使和享受人权"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份倡议呼吁各国"重新审视其程序、做法及立法",并且"建立或维持现有的独立、有效的国内监督机制以确保透明度,对国家监控通讯、拦截和收集个人资料问责"。
今年1月,面临来自各界压力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前所未有的措施","将某些保护措施的适用对象从美国公民扩大至海外人民。"
他指示国家情报部门负责人和司法部长订立保障措施,"这将限制保存个人信息的时间,同时限制对信息的使用"。
对德国情报局知之甚少
将近半年后,美方仍未采取相关措施,使得德国政府越发不耐烦。在德国内政部长德迈齐埃(Thomas de Maizière)五月访问华盛顿期间,他曾强调自己当然希望能看到保障外国民众的具体行动。德迈齐埃没有透露的是,德国在这方面并不比美国高明。
多亏了斯诺登,我们对NSA活动所知的内容,远比对德国情报局(BND)的监控能力和行动知道的更多。然而,德国情报局被揭露出的信息让人们有理由感到深切担忧。设于柏林的"隐私项目"(Privacy Project)在一篇新研究中引述了三名法律专家的证词,以及律师哈尔庭(Niko Härting)在针对BND的诉讼案中曝光的信息。
德国情报局被授权从196个地区(包括美国、法国和英国)收集"通信情报"。他们使用关键字来过滤互联网信息。单是在2010年便有3700万条信息被情报官员截取阅读。为达此目的,情报局定期进入位于法兰克福的全球最大商业互联网交换站中。其中大量的数据随后被与其它情报机构如美国国家安全局交换。对德国情报局的监督机制则非常欠缺。
缺乏法律和政治监督
德国缺乏相关的司法审查,完全依赖资源贫乏的议会监管小组及情报审查委员会,即所谓的"G10委员会",其成员是由议会监管小组所指派。虽然G10委员会审核每条针对德国公民的措施,但却不关注所有针对非德国公民的大规模监控。
柏林对此作出的解释是,德国《基本法》的保护范围并不涵盖德国土地外的活动。律师们认为,此番解释违背宪法原则。事实上,德国宪法法院已经裁决,《基本法》提供的保护不仅与领土范围挂钩,同时也与德国政府行使权限有关。此外,政府提出的法律辩解违反其在联合国所提出的倡议精神。它同时也令那些不断倡导"数字权利"的德国外交人员们失去立足点。
德国对其情报部门的控制薄弱以及缺乏保障非公民权利的措施,如同一枚声誉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议会中的主要政党及政府领导人(尤其是默克尔总理和副总理加布里尔)不应等到事情一发不可收拾或宪法法院作出裁决后,才实现他们所承诺的联盟条约,对情报部门施加"更有效的议会控制"。
人都是外国人
德国必须针对收集数据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限制。为此,德国政府应要求德国情报局公开证明其行动的必要性,以及是否果真别无选择,必须与其它情报机共进行"军备竞赛",发展更精良的监控技术。
除此之外,德国必须清楚阐明它为非公民提供哪些保护措施。这绝非易事,但对改变当前的情形却至关重要。如今在所有情报工作中,非公民都被排除在法律的保护之外。
上述方式是唯一逃脱监控陷阱的出路:在数字世界中,我们的数据会不断穿梭于不同的司法管辖范围内,在多数情况下,人人都是"外国人"。我们不应等待德国版斯诺登挺身而出,揭开德国情报局的面纱,使德国政府蒙羞。
文章作者本纳(Thorsten Benner)为柏林"全球公共政治研究所"(GPPi)所长。
作者:Thorsten Benner 编译:张筠青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