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鏡門一周年 德國政府應信守承諾
2014年6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一年前的本周,斯諾登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在全球展開針對平民的大型監控項目,其中牽涉的技術專業化令人難以想像,引起全球一片嘩然。德國自此站上最前線,反對美國間諜行動違反公民隱私權的行為。去年11月,柏林和巴西共同向聯合國提出"數字時代隱私權"的倡議。倡議中譴責任何"疆界範圍外的監控或截取通訊以及它們對行使和享受人權"造成的"負面影響"。
這份倡議呼籲各國"重新審視其程序、做法及立法",並且"建立或維持現有的獨立、有效的國內監督機制以確保透明度,對國家監控通訊、攔截和收集個人資料問責"。
今年1月,面臨來自各界壓力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宣佈"前所未有的措施","將某些保護措施的適用對象從美國公民擴大至海外人民。"
他指示國家情報部門負責人和司法部長訂立保障措施,"這將限制保存個人訊息的時間,同時限制對訊息的使用"。
對德國情報局知之甚少
將近半年後,美方仍未採取相關措施,使得德國政府越發不耐煩。在德國內政部長德梅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五月訪問華盛頓期間,他曾強調自己當然希望能看到保障外國民眾的具體行動。德梅齊埃没有透露的是,德國在這方面並不比美國高明。
多虧了斯諾登,我們對NSA活動所知的內容,遠比對德國情報局(BND)的監控能力和行動知道的更多。然而,德國情報局被揭露出的訊息讓人們有理由感到深切擔憂。設於柏林的"隱私項目"(Privacy Project)在一篇新研究中引述了三名法律專家的證詞,以及律師哈爾庭(Niko Härting)在針對BND的訴訟案中曝光的訊息。
德國情報局被授權從196個地區(包括美國、法國和英國)收集"通信情報"。他們使用關鍵字來過濾網路信息。單是在2010年便有3700萬條訊息被情報官員截取閱讀。為達此目的,情報局定期進入位於法蘭克福的全球最大商業網路交換站中。其中大量的數據隨後被與其它情報機構如美國國家安全局交換。對德國情報局的監督機制則非常欠缺。
缺乏法律和政治監督
德國缺乏相關的司法審查,完全依賴資源貧乏的議會監管小組及情報審查委員會,即所謂的"G10委員會",其成員是由議會監管小組所指派。雖然G10委員會審核每條針對德國公民的措施,但卻不關注所有針對非德國公民的大規模監控。
柏林對此作出的解釋是,德國《基本法》的保護範圍並不涵蓋德國土地外的活動。律師們認為,此番解釋違背憲法原則。事實上,德國憲法法院已經裁決,《基本法》提供的保護不僅與領土範圍掛鉤,同時也與德國政府行使權限有關。此外,政府提出的法律辯解違反其在聯合國所提出的倡議精神。它同時也令那些不斷倡導"數字權利"的德國外交人員們失去立足點。
德國對其情報部門的控制薄弱以及缺乏保障非公民權利的措施,如同一枚聲譽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議會中的主要政黨及政府領導人(尤其是梅克爾總理和副總理嘉布瑞爾)不应等到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或憲法法院作出裁決後,才實現他們所承諾的聯盟條約,對情報部門施加"更有效的議會控制"。
人都是外國人
德國必須針對收集數據制定更加嚴格的法律限制。為此,德國政府應要求德國情報局公開證明其行動的必要性,以及是否果真別無選擇,必須與其它情報機共進行"軍備競賽",發展更精良的監控技術。
除此之外,德國必須清楚闡明它為非公民提供哪些保護措施。這絕非易事,但對改變當前的情形卻至關重要。如今在所有情報工作中,非公民都被排除在法律的保護之外。
上述方式是唯一逃脫監控陷阱的出路:在數字世界中,我們的數據會不斷穿梭於不同的司法管轄範圍內,在多數情況下,人人都是"外國人"。我們不應等待德國版斯諾登挺身而出,揭開德國情報局的面紗,使德國政府蒙羞。
文章作者本納(Thorsten Benner)為柏林"全球公共政治研究所"(GPPi)所長。
作者:Thorsten Benner 編譯:張筠青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