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德
2013年5月2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李克强访德行程(5月26-27日)的第一个节目是参观波茨坦的名胜无忧宫。这不由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联想:当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250年前下令修建这座宫殿时,统治中国的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年间,清朝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今天的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正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万亿美元,居世界之首。而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访德前夕,李克强在5月23日出版的德国《世界报》上发表阐述中德关系的文章。文章首先突出了两国间良好的经贸关系:德中双边贸易额占到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30%;德国在华投资2012年增长28%,超过10亿欧元;而在德国的外国投资中,中国已名列第三;此外中国已成为宝马汽车最大的销售市场,等等等等。
议题:贸易纠纷和保护主义
李克强访问德国双方首先关注的是经济议题。特里尔大学的中国研究学者海尔曼(Sebastian Heilmann)也这样认为,他对德国之声表示:"这次访问的要旨是保持开放的经济关系,制止欧洲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海尔曼指出,从中国的角度看,德国政府在此应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即主张开放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在李克强访问德国前夕,欧盟与中国间的贸易争端继续激化,这无疑将是两国领导人在柏林会谈中的一个中心议题。中国与欧盟间存在好几个争议点:不久前欧盟宣布对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惩罚性关税,紧接着欧盟又启动了针对中国移动电信技术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此外在航空领域双方也有争议,中国航空公司在政府的授意下拒绝向欧盟缴纳航空碳排放税,因此可能面临被禁止在欧盟境内降落的威胁。
欧盟缺乏统一对华政策
海尔曼教授认为,德国方面将试图在欧盟内部平息不满。德国不愿看到一场贸易战的爆发,因为这也会影响到德国对中国的出口。而这样的努力可能导致德国外贸政策与欧盟委员会之间关系紧张。欧洲人似乎还无法制定并遵守统一的对华政策。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也遗憾地指出:"欧盟有28个成员国,也有28种不同的对华政策。此外欧盟还有自己的一套尤其动听的中国政策。这样中国就总是有可能利用各国间的分歧各个击破,以贯彻自己的利益。"
本周日(5月26日)李克强将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这已经不是两人首次见面了,默克尔上一次访问中国时李克强也参加了接待和会谈,而当李克强今年3月当选国务院总理时,默克尔是第一个打电话向他表示祝贺的外国政治家。此外,默克尔和李克强的前任温家宝的个人关系也被认为相当不错。
领导人良好的个人关系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德国问题专家刘立群认为,默克尔和李克强有建立更良好关系的条件:"温家宝是1942年生人,李克强总理是1955年生人,默克尔是1954年生人。从年龄来讲(默克尔)和李克强更近,应该说没有任何时代背景的差异,我个人感觉可能共同语言更多。"桑德施耐德进一步指出,在国际政治中,许多因素也取决于政治家之间的个人关系:"国际政治并不是不讲人情的操作,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所以如果两个要进行谈判、解决问题的人相互间能很好地理解,总比两人不能忍受对方要好。"
李克强在柏林的最后一个行程内容是与94岁高龄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会面。施密特今年4月刚刚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书名是《最后一次访问》(Ein letzter Besuch)。
作者:冯海音 编译:叶宣
责编: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