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中港两地生活变迁
2018年12月3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港人北上消费置业 vs "港澳个人游"( 自由行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港两地互动日益频繁。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经济蓬勃,相对内地,物价相当低廉,于是吸引了大批香港市民北上消费旅游;尤以深圳及珠江三角洲蔚然成风,形形色色的消费包括饮食消闲、唱歌娱乐KTV、按摩、美容美发修指甲、镶牙、订造衣服、甚至嫖妓;另一方面,学生文化人喜欢挤进深圳或广州书城去,背着一大包的书本回来。曾经,于94年落成、座落深圳罗湖口岸的罗湖商业城更是以港客为主要销售对象,是北上消费者十大景点之一。那时候,港元的汇价高于人民币,以1997年香港回归为例,1港元兑人民币的官方汇率为1.07元,100港元在 "黑市" 更可换上约120元人民币。农历新年前夕,不少港人均喜欢到珠三角一带办年货。每到周未及长假期,深圳罗口岸挤满了过关的旅客。到2003年另一个口岸 - 皇岗口岸更实施24小时出入境通关,港客24小时可随时穿梭两地。2000年港人北上消费总额高达294亿元。此外, 由于生活指数较低,也吸引了不少退休人士在珠三角地区如中山丶珠海等地置业及生活。
踏入新千年之后,随着内地经济起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价指数上涨,拉近了中港两地物价的距离。与此同时,美元兑人民币转弱,连带与美元挂勾的港元也出现 "贬值",港人大举北上消费的热潮渐退。时移势易,随着2003年"港澳个人游"(自由行) 政策的开放,内地往香港消费的人数却不断增加,2017年录得4444.5万人次。
2003年7月,大陆正式实施"港澳个人游",准予内地居民以个人的方式前往港澳地区旅游。只要在计划范围内的40 多个城市的居民,便可以透过简单的手续前往香港及澳门旅游,期间最多可以逗留一周。直至2009年,深圳户籍居民可以申请"一签多行",自此到访香港的内地旅客便有增无减,每逢中国大陆的长假期,包括农历新年、五一及十一黄金周,更是港澳个人游的高峰期。除了旅游消费购物,不少大陆旅客在访港期间更顺道购买保险丶进行体检、甚至置业。早期自由行旅客消费力强劲,大量购买高端消费品,包括外国名牌以及珠宝首饰等;后期逐渐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由于对香港产品质量较有信心,特别在幼儿食用品上,如婴儿奶粉丶尿片及医疗药品,不少内地居民,更定期自由行到香港,搜购生活用品。随着2018年高铁香港段以及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内地到港的旅客更大幅上升,使香港处处人山人海。
然而,被喻为一把 "双刃剑" 的自由行政策,在香港社会引起不少争议。尽管它创造不少就业机会,惠泽香港经济,另一方面却衍生了不少社会问题。随着中国大陆旅客逐年增加,对香港社会的负面影响逐渐浮现。内地旅客来港抢购奶粉、孕妇来港产子、小孩来港占幼儿学额等,造成香港居民的日用品供应短缺、医疗、教育资源不足、公共服务及交通系统等负荷过重等,使港人对中国内地人开始产生不满,引发中港矛盾及冲突,迫使香港政府不得不在2013年实施"采取限购令"及其他政策予以舒解矛盾。
港女与内地男结婚趋势增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施丽珊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自从中国改革开放后,中港两地人民生活接触频繁,催生了中港跨境婚姻的社会现象。过去十多年,中港婚姻数目占整体香港婚姻之三分一。
研究香港本土文化的出版人、香港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对德国之声表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香港男女比例不平衡,再加上香港女权意识日渐抬头丶香港一班低下层的男士,难于在香港结婚生子,因此纷纷北上娶妻。由于中国刚开放,基于对香港的美好想象,不少贫困偏远农村的年青女孩也愿意嫁给年长的香港男士,使早期中港婚姻出现不少老夫少妻的例子,六、七十岁老头子娶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妻子可谓非常普遍,然而及后离婚的数字也相当高。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施丽珊表示,近年中港婚姻夫妇年纪差距已有所收窄。
施丽珊指出,近年香港男性北上娶妻的情况已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男性与内地女性在香港登记结婚的数字,则由1996年的2215宗,增加至2016年的12303宗,在20年来上升5.5倍。此外,香港女性北上结婚的个案也日渐增多。香港女性与内地男性在香港登记结婚的数字,由1996年的269宗,增至2016年的5064宗,大幅上升18.8倍。有调查显示,由于内地经济急速发展,内地不少男士拥有优厚的条件,包括高学历及优渥的职业,令香港不少女士"刮目相看",加上香港男士普遍被形容为不够独立及成熟,使不少女士转移情倾内地男士。施丽珊认为,由于香港阴盛阳衰的情况愈来愈严重,香港女士嫁给大陆男士的趋势相信将会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