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中港兩地生活變遷
2018年12月3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港人北上消費置業 vs "港澳個人遊"( 自由行 )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港兩地互動日益頻繁。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經濟蓬勃,相對內地,物價相當低廉,於是吸引了大批香港市民北上消費旅遊;尤以深圳及珠江三角洲蔚然成風,形形色色的消費包括飲食消閒、唱歌娛樂KTV、按摩、美容美發修指甲、鑲牙、訂造衣服、甚至嫖妓;另一方面,學生文化人喜歡擠進深圳或廣州書城去,背著一大包的書本回來。曾經,於94年落成、座落深圳羅湖口岸的羅湖商業城更是以港客為主要銷售對象,是北上消費者十大景點之一。那時候,港元的匯價高於人民幣,以1997年香港回歸為例,1港元兌人民幣的官方匯率為1.07元,100港元在 "黑市" 更可換上約120元人民幣。農歷新年前夕,不少港人均喜歡到珠三角一帶辦年貨。每到周未及長假期,深圳羅口岸擠滿了過關的旅客。到2003年另一個口岸 - 皇崗口岸更實施24小時出入境通關,港客24小時可隨時穿梭兩地。2000年港人北上消費總額高達294億元。此外, 由於生活指數較低,也吸引了不少退休人士在珠三角地區如中山丶珠海等地置業及生活。
踏入新千年之後,隨著內地經濟起飛,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升,物價指數上漲,拉近了中港兩地物價的距離。與此同時,美元兌人民幣轉弱,連帶與美元掛勾的港元也出現 "貶值",港人大舉北上消費的熱潮漸退。時移勢易,隨著2003年"港澳個人遊"(自由行) 政策的開放,內地往香港消費的人數卻不斷增加,2017年錄得4444.5萬人次。
2003年7月,大陸正式實施"港澳個人遊",准予內地居民以個人的方式前往港澳地區旅遊。只要在計劃範圍內的40 多個城市的居民,便可以透過簡單的手續前往香港及澳門旅遊,期間最多可以逗留一周。直至2009年,深圳戶籍居民可以申請"一簽多行",自此到訪香港的內地旅客便有增無減,每逢中國大陸的長假期,包括農歷新年、五一及十一黃金周,更是港澳個人遊的高峰期。除了旅遊消費購物,不少大陸旅客在訪港期間更順道購買保險丶進行體檢、甚至置業。早期自由行旅客消費力強勁,大量購買高端消費品,包括外國名牌以及珠寶首飾等;後期逐漸以生活必需品為主。由於對香港產品品質較有信心,特別在幼兒食用品上,如嬰兒奶粉丶尿片及醫療藥品,不少內地居民,更定期自由行到香港,搜購生活用品。隨著2018年高鐵香港段以及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內地到港的旅客更大幅上升,使香港處處人山人海。
然而,被喻為一把 "雙刃劍" 的自由行政策,在香港社會引起不少爭議。儘管它創造不少就業機會,惠澤香港經濟,另一方面卻衍生了不少社會問題。隨著中國大陸旅客逐年增加,對香港社會的負面影響逐漸浮現。內地旅客來港搶購奶粉、孕婦來港產子、小孩來港佔幼兒學額等,造成香港居民的日用品供應短缺、醫療、教育資源不足、公共服務及交通系統等負荷過重等,使港人對中國內地人開始產生不滿,引發中港矛盾及衝突,迫使香港政府不得不在2013年實施"採取限購令"及其他政策予以舒解矛盾。
港女與內地男結婚趨勢增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自從中國改革開放後,中港兩地人民生活接觸頻繁,催生了中港跨境婚姻的社會現象。過去十多年,中港婚姻數目佔整體香港婚姻之三分一。
研究香港本土文化的出版人、香港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對德國之聲表示,改革開放初期,由於香港男女比例不平衡,再加上香港女權意識日漸抬頭丶香港一班低下層的男士,難於在香港結婚生子,因此紛紛北上娶妻。由於中國剛開放,基於對香港的美好想像,不少貧困偏遠農村的年青女孩也願意嫁給年長的香港男士,使早期中港婚姻出現不少老夫少妻的例子,六、七十歲老頭子娶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妻子可謂非常普遍,然而及後離婚的數字也相當高。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表示,近年中港婚姻夫婦年紀差距已有所收窄。
施麗珊指出,近年香港男性北上娶妻的情況已大幅下降,與此同時,男性與內地女性在香港登記結婚的數字,則由1996年的2215宗,增加至2016年的12303宗,在20年來上升5.5倍。此外,香港女性北上結婚的個案也日漸增多。香港女性與內地男性在香港登記結婚的數字,由1996年的269宗,增至2016年的5064宗,大幅上升18.8倍。有調查顯示,由於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內地不少男士擁有優厚的條件,包括高學歷及優渥的職業,令香港不少女士"刮目相看",加上香港男士普遍被形容為不夠獨立及成熟,使不少女士轉移情傾內地男士。施麗珊認為,由於香港陰盛陽衰的情況愈來愈嚴重,香港女士嫁給大陸男士的趨勢相信將會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