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改革開放40年 香港流行文化的深遠影響

黃穎
2018年12月17日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 周年。在經濟發展的領域上,香港的港商扮演了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功不可沒。另一方面,香港的流行文化,對改革巨輪下的中國大陸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https://p.dw.com/p/3ADMf
Schauspieler Leslie Cheung
《倩女幽魂》劇照圖片來源: Imago/United Archives

(德國之聲中文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巔峰歲月,影響力貫穿全球華文社會。與此同時,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毗連中國的香港,就是一道最直接的窗口,在經濟、文化、生活各領域上,與大陸產生最緊密的互動。當年香港電影、電視劇、粵語流行曲以及武俠小說可謂深深影響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一代。

流行文化傳遍內地 處處飄揚

出生及成長於中國廣東省一個小縣城的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周保松接受德國之聲訪問。周保松笑說,80年代初他在中國大陸生活,見證著香港文化對中國大陸深刻的影響。香港的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可謂傳遍內地、處處飄揚。周保松表示,開放初期, 流行文化先影響著廣東省,然後擴散至全國各地。

周保松回憶說,大約在1982、83年,當年大陸引入香港的電視劇,其中幾套更是瘋魔著內地億民觀眾。最早的電視劇是由汪明荃主演的《萬水千山總是情》、《大俠霍元甲》、之後還有《上海灘》,《大地恩情》等對中國影響很深,因為當時中國大陸的文化生活是一片荒蕪,沒有什麼文化產物可以欣賞及觀看。周表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居住在鄉間,當年中國物質仍然不富庶,連電視機也不是家家戶戶都能擁有。那時候,只要那個家庭或單位有電視機,在晚上都出現以下經典的一幕 : 幾十至百對眼晴一起盯著那一部細小的電視機,一起沉醉於播放中的香港電視劇。《萬水千山總是情》的主題曲開首三句歌詞,"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雲過山峰也可傳情…."是他們那一代的集體回憶。周保鬆解釋,那時候整個中國內地,都在一個飢渴的狀態,沒有任何文化產品,所以任何軟性的丶人性化的文化產品都很受歡迎。

Schauspielerin Angie Chiu
《上海灘》奠定了趙雅芝在香港演藝圈中的地位圖片來源: Imago/Xinhua

《上海灘》在全國熱播 掀起高潮

硏究香港本土文化的香港出版社《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八十年代從事電影業,見證當年香港經濟開始騰飛,流行文化的產業也迅速傳遍中國大陸。彭志銘告訴德國之聲,當年最轟動的、影響最深遠的應該是電視劇《上海灘》,在全國播放,億萬觀眾為之瘋狂; 而《上海灘》的主題曲,"浪奔! 浪流 !"更是膾炙人口、唱遍神州每一角唱遍全中國,流行的程度,從那些外省的歌手及人民雖然不懂粵語,仍然努力學習唱及講粵語可見一斑。

彭志銘指出,改革開放初期,鄰近香港的一些地方,如寶安、佛山、中山一帶都可以收到香港的電視台頻道,當時連香港新聞節目也是照樣收看,沒有任何審查,於是到了90年代,一到新聞節目時段,便出現黑幕或植入當地的廣告片段,成為了一時的佳話。

Filmszene In the Mood for Love
張曼玉主演、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Mary Evans Picture Library/Ronald Grant Archive

粵語流行曲 攻陷年青一代

香港的粵語流行曲在80年代發展達致巔峰,在全球中文歌壇中的地位首屈一指。周保松指出,改革開放,最初是鄧麗君的歌曲先進入大陸,然後是香港的歌手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的歌,迅速攻陷年青一代。到了八九年後更有"四大天王" (九十年代香港樂壇四位最受歡迎的男歌手,分別是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四人在音樂、影視、舞蹈、商業等領域都取得傑出成就,在華人社會具有廣泛影響力和知名度) 的出現。周保松表示,那時候他們很流行抄寫粵語歌曲譜、市面上又出現很多盜版的錄音帶、錄像帶,充斥著大街小巷。

電影方面, 彭志銘指出,改革開放初期,大陸影視圈開始邀請香港電影電視製作人員北上,指導及他們拍攝的工作,因為他們封閉了很多年,對外國最新的知識掌握甚少。彭憶述,最早期張鑫炎北上拍電影《少林寺》,由李連傑主演,可謂萬人空巷;後一點有導演嚴酷拍攝的《似水流年》等,而香港的專業知識帶動大陸電影製造業水準的不斷提升,而大陸的影視製作,多少也受到香港的拍攝節奏及風格的潛然默化。
文學方面,中大教授周保松認為,能夠打入大陸市場又影響深遠的香港文學,當然首推金庸的武俠小說,然後是亦舒等亦打進內地,惟影響沒有這麼深遠。

Chinesischer Autor Jin Yong gestorben
金庸的武俠小說曾經風靡大陸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西方的資本及享樂主義在內地產生化學作用

香港文化評論人胡恩威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改革開放前,中國對文化藝術的層次要求頗高,文化藝術是嚴肅的,視為人性的修養及修為。改革開放後,西方的資本主義及享樂主義開始影響內地,如一些標誌的現象如鄧麗君的歌曲及金庸小說,周星馳的電影等娛樂的概念,對中國大陸起了一些化學作用。與此同時,一些香港的文化生活,如桑拿、KTV、黑社會文化等亦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胡指出,從流行文化的角度上,當今內地成了90年代的香港,那種浮躁及娛樂文化,都在內地上映中。除了大眾娛樂文化的影響外,胡恩威認為一些高層次的文化藝術如水墨畫丶設計丶劇場等對大陸亦有深遠的影響。

另一方面,學者周保松認為,香港的流行文化,從來不是一些非常高尚的大道理,多是一些小市民生活及個人的情感的表述,呈現出資本主義生態下美好生活的想像,它消解了中國大陸社會主義那一套美學及意識形態,使大陸觀眾產生既有的香港印象,是一種文化生活的想像。周保松指出,中國改革開放是一步一步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當年領導人鄧小平在中國南方設立四個特區,四個特區基本上就是參考香港模式,因此香港是大陸美好生活的想像。而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城市,在電影及其他流行文學所呈現出來的資本主義 -- 小康的生活、重視個人的感受及情感、個人主義,這些資本主義的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回望中國改革40年,一路走來,也是朝這方面道路發展著。

Hongkong Künstler Yue Minjun & Schauspielerin Carina Lau
畫家岳敏君與影星劉嘉玲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Wencheng

香港流行文化衝擊大陸人民的思想及生活形態

出版人彭志銘認為,香港流行文化如電視劇丶電影內的社會及文化論述,在改革開放中,也深深地影響及衝擊著大陸人民的思想及生活形態。他舉例說,當時女藝員汪明荃在電視劇《家變》飾演的女強人洛琳一角,也深刻影響了大陸觀眾對時裝丶社會潮流丶甚至女強人的意識。劇集中有描述模特兒兒這一個行業,大陸一下子便開始流行模特兒兒學校及培訓的工作;而洛琳的女強人的形象,也灌輸了女權的意識。而一些時尚或流行的雜誌,也紛紛被偷運回去。從這些雜誌丶電視劇丶電影裡的消費及流行元素,也影著大陸的觀察由只單純追求生活的基本物質逐漸走向追求個人時尚潮流的風格;如對髮型的追求,當時在北京及上海,很流行燙髮;在公園裡看見男男女女牽著手談戀愛。

二千年後影響開始勢微 內地劇集反攻香港市場

Schauspieler Chow Yun Fat
臥虎藏龍:周潤發不減當年風采圖片來源: Imago/United Archives

踏入二千年,隨著香港的電影業丶電視逐漸走下坡,流行文化對內地的影響開始式微。相反,大陸的影視業發展卻越見蓬勃,甚至已經超越香港。彭志銘解釋,國內的市場龐大而且機會多,資金豐厚,製作成本動輒億元,吸引了不少香港的製作人員北上發展,令香港的影視業人才更見淍零。另一方面,大陸在各方優厚條件下,製作水準不斷提升,而一些非常受歡迎的內地電視劇集,如《延禧攻略》,反倒攻佔了香港市場,吸引香港觀眾追捧。

周保松認為,大陸經過開放40年,面對自己龐大的市場,發展了自己的文化產業,所以香港的角色便慢慢式微,這是一個很合理的及正常的發展。而香港的文化產業,過去十多年,也面對著一個問題,就是自身的位置及角色的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