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贫富鸿沟助推中国梦?
2016年4月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南德意志报》注意到了一名华裔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该研究显示,虽然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扩大,但是中国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却也在上升,其中的原因非常微妙。
"只要对美好的未来抱有希望,人们甚至可以接受眼前的巨大不公。这种希望就好像毒品一样。在中国,它甚至还有着神奇的副作用。中国的农村地区,贫富差距尤其大,但偏偏在那里,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尤其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中国版的美国梦:每个人都能成功。拥有这种信念的穷人,会将身边的富人当作努力奋斗的动力。不过,这种效应的能量有限,也不能成为为贫富差距正当化的理由。"
文章随后介绍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华裔学者Felix Cheung的研究,指出社会不公正对生活满意度的正面刺激效应只出现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在城市地区该效应却并不明显。
"在乡村,新近致富的邻居能够点燃他人的希望,让人认为自己的幸福也快要到来。中国梦在乡村鲜活地存在着。但在城市,中国梦却引发雾霾。Cheung的 研究现实,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不公的程度没有相关性--既非正相关,也不是负相关。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城市居民已经失去了幻想,身边其他人的成功不一定能点燃他们的幸福梦。"
研究者还进一步解释说,农村地区的人际关系更为紧密,因此邻居的成功也对尚未致富的其他人更有示范效应;而在经济已经较发达的城市地区,穷人却要面对无数多的更富的人,这会削弱他们的希望、进而降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文章最后指出,201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55,而即便是发达国家中分配特别不公的美国,基尼系数也不过0.45。"中国正在各个领域全面赶超。根据多项研究显示,美国社会的不平等正在降低民众的生活满意度、侵蚀民众对社会的信任。在中国,这种情况也即将出现。"
《法兰克福汇报》驻上海记者则注意到了中国当局最近开始向电动轻骑宣战。作者先是以轻松愉快的笔触写道:
"漂亮、快速、便宜。骑着电动轻骑探索中国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真是非常快活。作为派驻上海或是北京的西方人,很快就能认识到中国制造的电动轻骑的好处。最高时速能接近60公里,铮亮的塑料外壳模仿着意大利轻骑Vespa的模样,价钱却只要2000元人民币。它们可以在家充电,而中国的电费很便宜。在拥堵的城市街道上,电动轻骑能够给人以无价的自由。"
"尽管许多中国的中产阶级根本就不想碰一下这种廉价产品的车把手;甚至我的一个在上海生活了15年的德国同事,也曾鄙夷地说,他可不想骑着这种车'就像一个法国实习生'。但是,电动轻骑就是中国仅存的社会主义元素之一。坐在人造皮革座椅之上,我这个派驻中国的富足西方人和那成千上亿的农民工是平等的,他们骑着电动自行车赶去摩天大厦的工地,或者为淘宝商家送快递。……如今,中国的电动轻骑数量已经达到了2亿,在它的车轮之上,载着中国的经济奇迹。又有谁会在意它引发的众多交通事故呢?人们驾驶着这种悄无声息的电动轻骑,在夜间逆向行驶,甚至为了省电还关掉车灯。"
随后作者笔锋一转指出,中国政府在意电动轻骑引发的交通事故。近期,北京以及广东已经陆续出台了电动轻骑的禁令。但是过去数年间,中国当局多次试图禁止电动轻骑,都以失败告终。
"理由很简单:中国每1000人的汽车保有量是70辆,而城市公共交通尽管进步迅速,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许多职工就选择电动轻骑。而服务业也尤其依赖这种交通工具。"
文章指出,中国方兴未艾的快递业务、餐饮外卖业务都离不开电动轻骑。而随着禁令出台,许多服务业从业者都面临着不小的麻烦。"《环球时报》报道称,北京90%的饭店都是依靠电动轻骑派送外卖;而现在,餐饮经营者已经在考虑用普通自行车送外卖。若真是这样,那在飞速发展的中国首都,就又会出现80年代之前的场景。那时的中国,还是自行车王国。"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