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欧洲不能被中国分化
2015年10月21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南德意志报》周三(10月21日)关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英之行。文章开头写道:中国和欧洲对彼此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销售和投资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教育、文化和环境问题上,双方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文章笔锋一转:"在政治层面却鲜有合作。无数友好辞藻堆砌的宣言也无法掩饰这一点。原因显而易见:首先,中国和欧洲距离如此遥远,以至于各自在本地区的问题对彼此来说都没有那么重要,例如欧洲的乌克兰冲突和难民危机,东、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
其次,中国和欧洲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中一如既往地主张有所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再者,欧洲方面依然有不少人对中国的长期意图持不信任的态度。许多欧洲人都很难相信,中国最终不会凭其新大国的角色不惜一切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他们也很难相信,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真的会和平崛起。习近平主席现在在英国遇到的正是这种不信任。那么也就是说,中欧之间进行更多政治合作的希望都是渺茫的?"
"魔鬼藏在细节中"
《南德意志报》的作者随后提到习近平此行的议题之一--"新丝绸之路"。按计划,这一项目的最终愿景是: "新丝绸之路"将使欧洲、俄罗斯和中国在"多元化"的世界秩序里为惠及各方而更加紧密合作。
"然而,魔鬼藏在细节中。"作者继续分析:"陆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潜力相对较小。未来大型物流也会向水路,而不是陆路发展。尤其丝绸之路的主要相关国家需要解决不对称的相互依存问题。中国目前已强大到能够使双边关系中产生一方的依赖性。较小的伙伴国无论如何都要和大国中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关系,而北京却有能力承担关系恶化的后果。"
"最终关键要看信任的建立:北京要让人相信不会利用这种单方的经济依赖性达到其地缘政治目的。还有政治冲突中并不能强者说了算,而是各方都要遵循国际调解机制。就目前的局势而言,上述两种情况都不容乐观。例如,中国在南中国海俨然一副典型大国的姿态。"
统一的中国政策"迫在眉睫"
《南德意志报》的文章接着写道,虽有种种限制,但是外界对中欧之间包括加强政治合作的压力在不断增加。目前的许多问题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资源短缺和金融市场的监管等,没有中欧的参与就无法解决。
作者指出两个有利于合作的因素:一是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政治的竞争关系,二是双方都不相信国际政治中能找到快速的解决办法。"中国拥有过量的战略耐心,欧洲在这个方面尚有欠缺。另外,欧洲在自毁长城,因为欧洲没有统一的中国政策。"
"'新丝绸之路'让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急需一个统一的中国政策。让中国依据喜好在欧洲分配其利益、拆分欧洲各国,欧洲可招架不了。"
作者最后在文章最后写道,28个欧盟国都实行共同的中国政策尚遥遥无期。"但是至少'三巨头'--德国、法国和英国--应该就像在伊朗核谈判中那样开始相互协商他们的政策,而不是以贸易政策对手的形象示人。
乌克兰危机表明,欧洲在极大的压力下也可以表现出团结的一面。只是在中国政策上,欧洲国家还是在各牟己利。
实现统一中国政策的道路充满艰辛,因为它尤其要参与各方准备好找到国家和欧洲利益的平衡点。具体而言就是:难以抉择的时候,各个国家必须要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以便日后共同完成更多目标。"
“给红色君主的红地毯”
德国《每日镜报》当天也聚焦了习近平的英国访问,在其政治版发表署名文章《给红色君主的红地毯》(Roter Teppich für den roten Regenten),文章开头写道:"英国人为一场国事访问铺出了最红的红地毯,并希望这个地毯可以重新调整地缘政治局势。"
"英国和中国希望由此开启双方所称的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英国将自己视作'中国在西方最好的朋友',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中国为习近平访问作准备时如是说。"
文章另外提及中英两国合作建核电站受到争议一事。作者写道:"当英国作为首个西方国家加入中国牵头的亚投行时,美国就心存疑虑。伦敦将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金融中心,这是促成人民币成为主要货币的重要一步。中国的大使也清楚地表明:习近平不是为谈人权而来的。'英国是一个崇尚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知道在这样的场合应该如何举止'。"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