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国龙何以敲开东南欧大门?
2018年5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问题不是中国没有针对欧洲的长期战略,而是欧洲没有对中国的长期战略。" 奥地利《信使报》(Kurier)开头先引出了德国前外长加布里尔(Sigmar Gabriel)说过的一句话。作者接着直奔主题:由奥地利第一银行(Erste Group )和奥地利国防大学举办的活动上,与会者都同意这个观点,这场讨论会议的主题是:"龙即将破门而入。北京在东南欧的举措和欧盟的回应。"
文章接着言简意赅地写到,结论是:中国变得更加聪明了。作者Martina Salomon指出,奥地利和平安全与冲突管理研究所所长费希汀格(Walter Feichtinger)表示,中国制定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长远计划的时候,西方国家最多给一届政府制定短期计划。在全球各地还没有一个像"一带一路"这种规模的项目。
在他看来,中国的扩张愿望也具有军事上的重要性。奥地利第一银行分析部门主管莫斯别克(Friedrich Mostböck)说,在欧洲,比起军事利益,中国更感兴趣的是经济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比如希腊受到益处。中国航运集团远洋运输(COSCO,简称中远集团)收购了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Piraeus)的多数股权。文章接着写道:"多年来受到关注的中国'收购潮'并非没有风险:被收购的公司,其技术知识有可能被拿走。给一些可能永远偿还不起的国家慷慨地提供大笔贷款。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的批评,这有可能促生新的依赖性。"
标题为"小心'龙':更加聪明的中国"(Vorsicht vor dem „Drachen": China ist schlauer)的文章写到,北京正在利用欧盟内部的分歧,在东欧获得立足点。参加会议的人大多同意这个观点。不过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关系并不平衡:"中国通过关税保护其市场,通过政府补贴支持本土企业,中国在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用的都是中国员工,而不聘请当地人。"
在场的前奥地利副总理的布赛克(Erhard Busek)表示,欧洲从未从战略角度看待巴尔干。东欧国家更愿意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他对此并不感到惊讶:"中国就是纯粹的商业往来,而欧洲呢,总是会提出道德条件,在谈判时也总是摆出一番高人一等的态度。"
不过,奥地利和平安全与冲突管理研究所所长费希汀格也指出,中国目前正经历巨大的变化,许多年轻人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外语能力,并且也有在海外留学的经验。总而言之:"应该谨慎对待中国。如果欧洲人自己也来点"中国风",也未免不是件好事,也就是说:欧洲的行动要协调一致,动作也要具有战略性,对未来要有乐观的态度,还有:奥地利中学也该开设中文课了。"
瑞士-中国自由贸易协定:谁是赢家?
《新苏黎世报》记者Hansueli Schöchli注意到,瑞士农民协会周五提交了一份有关瑞士与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声明。该协会指出,从2014年该协议正式生效以来,除了医药产业之外,其它行业对于自贸协议的期望都没有得到实现。"农民们几乎没有从中受益--当然也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文章接着梳理了中瑞两国近年来的贸易数据,发现单从数字来看情况还算可圈可点:"从瑞士的角度来看,从2013年起,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实现了超出平均水平的飞速增长。到2017年,瑞士向中国的出口(刨除贵金属和宝石出口)增长了将近40%,而瑞士在全球的出口商品总额近增长了不到10%。从中国进口产品总额也增长了14%,这一比例是瑞士从全球进口增长幅度的三倍。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从2013年至今,与瑞士之间的贸易增长幅度超过与世界任何其它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自由贸易协定并不是唯一的推动力,但却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不过作者接着笔锋一转指出,贸易协议也不是万能灵药。"它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贸易,而只是消除一定的贸易壁垒,但是有时候有贸易壁垒反而比没有要好。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以及实际研究都显示,这类自由贸易协议具备促进贸易的作用,尽管在促进效果的量化估计上还存在分歧。贸易的增长通常会促进相关国家的富裕水平提高,但是有时候也会有人因此而遭受损失,关于全球化利弊的很多争论也大抵是针对这一因素。大多数瑞士人到目前为止都算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而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从至今的经验来看,也不能提供阻止继续消除贸易壁垒的理由。"
文木/雨涵(摘编)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