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国,拥抱你还是推开你?
2019年2月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媒体人"吐槽"政界人士,这在德国是稀松平常的事。《奥格斯堡汇报》(Augsburger Allgemeine)主编Gregor Peter Schmitz周六发表的这篇评论,读来也是感觉绵里藏针。在作者眼里,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经济政策最大的"槽点"就在于对中国态度的犹疑不决,这也来自于他所谓"口号部长"的雅号(德语Ankündigungsminister,意为只宣布大政方针,却不见真正落实的部长)。
作者首先提到了阿尔特迈尔扶植所谓的"德国/欧洲龙头"企业的雄心,其一大目标在于更好地阻止重要企业被外国--主要是中国收购。而对于德国工业的龙头企业,比如西门子或者德意志银行,即使动用国家力量来维持其生存也是在所不惜。
这样的目标听起来当然是振奋人心,然而文章接下来笔锋一转,指出阿尔特迈尔计划的中心点,即在如何监管企业并购的问题上,就经不起推敲,令人难以信赖。"因为在阿尔特迈尔直接点名的库卡并购案上,德国政界当时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出面阻止--比如由国有的复兴信贷银行(KfW)为库卡注资,帮助这家机器人制造业的领头企业维持局面,直到在欧洲范围内寻找到解决办法。然而中国方面开出的收购价格实在是太诱人了。连阿尔特迈尔今天回忆起来都唏嘘不已,'当时大家都有种不好的感觉',然而就是没有人采取行动。这就是政治上无能的表现。"
这么说来,阿尔特迈尔要如何应对"美国优先"和"中国优先"的时代,提出自己的"德国优先"呢?作者指出,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并不是要告别自由贸易,而是尝试着不再天真,学会捍卫自己的利益。"特朗普那边我们就不用多说了。而相当重要的另外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在特朗普时代,中国人并不是我们'天然的伙伴'(或者说替代伙伴),尽管中国人很乐意以这一身份自居。"
德中之间的贸易往来规模有多么巨大,这自然是毋庸多言。"然而中国追求的并非平起平坐基础上的贸易,更不可能和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北京领导层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并立志在2035的时候,中国要生产全世界四分之三的重要材料和核心技术产品。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并购的时候(往往是在国有资产的支持下),这些企业都是被国家视为关键领域的产业成员,为的也是中国自身的崛起。这个泱泱大国已经不再想充当世界工厂,而是希望成为科技领头羊。"
作者接着写道,其实中国的这种诉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德国人来说,比如要认清楚一点:"(中国的崛起)未必是要和我们共同繁荣,也许会成为我们的对手--而且像有一家可堪和库卡相比的中国企业若要被收购,北京是无论如何不会允许的。阿尔特迈尔所宣告的德国新产业战略,并不是保护主义,而更应该说是现实主义。"
德国超市,该不该效仿中国?
《每日镜报》(Tagesspiegel)周六则关注了零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无人超市,并提出问题:德国超市是否该以中国为榜样?在简述了亚马逊的无人超市Amazon Go和中国阿里巴巴的盒马鲜生近年来如何将人工智能在零售业加以应用之后,作者询问了两位德国零售业的专家,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上解释了德国为什么在人工智能领域如此"迟疑"的原因。
德国零售业联合会(HDE)主席根特(Stefan Genth)认为,其实在很多领域,超市零售业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只不过消费者很难察觉到。"比如商品供应品类的规划,现在很多都是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了",根特解释道,"人工智能的算法在未来会更多地帮助我们预测市场趋势,比如通过对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
杜塞尔多夫大学的企业经济学教授肯宁(Peter Kenning)列出了德国零售业到2030年的三个发展趋势:个性化、购物体验和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不过对于这两位行业专家来说,德国人的日常购物除了经济性之外,还具有社会性:"尤其在较小的城镇,零售业还扮演着一定的社会功用。……在农村地区,商业店铺还发挥着'增进人际交往的重要社会功能'。"--简言之,德国不应该光想着效仿阿里巴巴,而应该去看看魏玛和博霍尔特(DW编注:这两座德国城市人口分别有六万和七万多):"在这两座城市,已经展现出零售业未来应该有的样子:以服务为导向,附加提供咖啡厅和餐厅业务。"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