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养老带给中国何种启发?
2016年11月1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作为欧洲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德国甚至一度被媒体戏称为"欧洲养老院"。但是,因为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相对成熟的养老护理产业,不少德国人至少目前确实得以享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同样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中国试图从他国的经验中得到启发。中国国家统计局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6%。该国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0年,将达人口总数的1/4,未来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鉴于上述背景,由德中经济联合会和埃森市经济促进局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德中老龄产业合作研讨会本周在德国埃森举行。因为老龄产业涉及众多不同产业,与会人士也来自德中的各行各业,包括医院、养老院、房地产开发商、护工培训机构等。
潜力与挑战并存
当浙江清华长三角教育培训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劲涛在会上讲话中提到"赡养老人是中国子女的法定义务"时,台下的德国听众面露惊讶神情。不难发现,虽然两国在老龄产业的合作存在巨大潜力,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传统观念有别、发展程度迥异,这一合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埃森市经济促进局局长迪登(Dietmar Düdden)在中国参观过多家养老中心。他发现,德国很早就淡化了养儿防老、子女尽孝的观念,缺乏家人照料的老年人住进养老院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中国的各个方面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但是整个趋势和德国的经历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的。
据悉,目前中国养老中心传统的经营模式缺乏经济效益,多被视作养老地产项目,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中心。
刘劲涛向德国之声介绍,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德国标准的养老服务,即使一些高端养老院,也只是硬件较为先进,软件方面依旧欠缺。他说,两国养老产业合作,在企业和资本运营的层面,包括德国的技术体系和专业标准都是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
迪登对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地速度持乐观态度,他告诉德国之声:"我相信中国在八到十年内应该就能赶上类似德国的水平,但前提是私人资本得到合理利用,因为中国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光靠政府本身远远不够,要让市场决定哪些养老产品更受欢迎。"
值得学习,不能照搬
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德国经验值得学习,但是绝对不能照搬。刘劲涛指出,技术层面的学习基本不受国情不同的影响,但是在组织和运营形式方面取经就一定要找到适应中国国情的模式。
刘劲涛提醒,中国人不愿住养老院有时候其实并不是传统观念的问题,而是养老院水平低,子女实在没办法将父母送去这样的养老院。他说:"如果真的有这种结合医养模式结合的、达到德国标准的养老中心,我相信,子女还是愿意把父母交给更专业的人照顾。"
另外,埃森市经济促进局正在筹备建设一个德中老龄产业的合作平台-- 德国国际老年医学联合会( GIGA ),希望能借此找到有意投资养老产业的中国合作伙伴。
目前,德中两国同时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是护理人员紧缺。如何提高该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以及怎样留住护理人才都是业内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名负责为中国护理学生提供来德交流机会的德国项目经理在参加完会议后告诉记者,她收获不小,了解到双方不论是政府和民间都有合作意向,但是,她以自己的项目为例,称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不少官僚障碍,让她感觉上面说得好听,下面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她希望通过这样各行各业之间的交流,进一步简化两国之间机构的合作程序。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email protected]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