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福利难以为继 社会保险面临挑战
2005年8月30日德国被迫不断对社保追加拨款。红绿政府已开始着手对社会保险体制进行改革,却因此招致民众的愤怒。不过今后不管哪个党派上台执政都别无选择,必须将改革继续下去。
社会福利国家曾是所谓“德国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失业保险、养老、护理还有医疗保险构成了福利社会的几大支柱。在60年代,德国政府还拥有充足的财政资源可供支配,当时人们也的确把社会财富作了充分的再分配。
1973年的石油危机是德国战后遇到的第一次经济重创,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社会福利国家的危机也由此开始。此后,政府对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更加剧了矛盾。直到1989年施罗德领导的红绿联合政府上台,政治家们才开始着手面对数百万失业大军和社会保险金的巨大缺口。红绿政府首次引入了由国家资助,私人自愿投保的额外养老保险制度,即所谓的“里斯特养老保险”。
施罗德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挑战,他说:“德国人愿意进行必要的改革,但前提条件是,要保障社会公正的原则不受损害。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就是要努力保证这一点,大家可以相信我。”
尽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引来了批评声,但对将私人补充机制引入法定保险的赞誉还是占了主流。而社民党籍的卫生部长施密特女士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则引起了大范围的抗议。2004年初开始,病人必须缴纳季度就诊费,而且自己出的药费比例上升。药店,医生团体和制药工业的不满最为强烈。蒂宾根大学讲师迈茨勒解释说: “许多利益团体都可能阻碍改革的落实,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这种阻挠是颇有成效的。不只是工会,我们只要看一看医生团体的立场,就会明白改革可能会在哪些地方受阻。在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里,有很多途径可以阻碍改革或淡化其内容,以致于最终只能落实微小的变化。”
政府希望病人看病时如果自己多花钱,就能培养起节约的意识。另外根据新规定,看专科医生要有家庭医生的转诊证明,这一要求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但结果是药费仍然在上升,而人们盼望的保险费降低却没有落实。
护理保险的情况也不妙。这一保险建立于1995年,虽然目前还有资金储备,但已经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红绿政府为了落实优先照顾有孩子家庭的原则,对没有孩子的人士略微提高了保费,但从长远看还是无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按照施罗德政府的计划,今后自由职业者和公务员也要参加法定医疗和护理保险,即所谓的全民保险。但专家指出,问题不在收入,而在支出方面,这又与高失业率有关。此外虽然就业人口有3900万,但其中1100万并不是全职工作,而这其中又有一半人收入很少,根本不到交保险最低下限。
反对党联盟的执政纲领中,计划在医疗和护理保险领域建立所谓的“健康保险”模式,即每个成年人都缴纳数额相同的保险金,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雇主所承担的部分份额固定不变。而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应尽量得到保障。许多专家都认为这一模式优于执政党的全民保险,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的平佩尔茨分析道:“关键的一点是,全民保险仍旧将保险费用与收入挂钩。保险成为工资附加支出的固定部分。由于我们面临人口老化的趋势,必然带来医疗支出的增加,那么未来工资附加支出的升高也就不可避免,成为不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的因素。”
9月份大选后,新政府将决定今后政策的道路。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谁当总理,全面深入的改革是德国的必由之路。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