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福利難以為繼 社會保險面臨挑戰
2005年8月30日德國被迫不斷對社保追加撥款。紅綠政府已開始著手對社會保險體制進行改革,卻因此招致民眾的憤怒。不過今後不管哪個黨派上台執政都別無選擇,必須將改革繼續下去。
社會福利國家曾是所謂「德國模式」的核心組成部分。失業保險、養老、護理還有醫療保險構成了福利社會的幾大支柱。在60年代,德國政府還擁有充足的財政資源可供支配,當時人們也的確把社會財富作了充分的再分配。
1973年的石油危機是德國戰後遇到的第一次經濟重創,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社會福利國家的危機也由此開始。此後,政府對社會保險體制的改革更加劇了矛盾。直到1989年施羅德領導的紅綠聯合政府上台,政治家們才開始著手面對數百萬失業大軍和社會保險金的巨大缺口。紅綠政府首次引入了由國家資助,私人自願投保的額外養老保險制度,即所謂的「裡斯特養老保險」。
施羅德很清楚自己面對的挑戰,他說:「德國人願意進行必要的改革,但前提條件是,要保障社會公正的原則不受損害。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就是要努力保證這一點,大家可以相信我。」
儘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引來了批評聲,但對將私人補充機制引入法定保險的贊譽還是佔了主流。而社民黨籍的衞生部長施密特女士的醫療保險體制改革則引起了大範圍的抗議。2004年初開始,病人必須繳納季度就診費,而且自己出的藥費比例上升。藥店,醫生團體和製藥工業的不滿最為強烈。蒂賓根大學講師邁茨勒解釋說: 「許多利益團體都可能阻礙改革的落實,從他們的角度出發,這種阻撓是頗有成效的。不只是工會,我們只要看一看醫生團體的立場,就會明白改革可能會在哪些地方受阻。在我們國家的政治體制裡,有很多途徑可以阻礙改革或淡化其內容,以致於最終只能落實微小的變化。」
政府希望病人看病時如果自己多花錢,就能培養起節約的意識。另外根據新規定,看專科醫生要有家庭醫生的轉診證明,這一要求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重複檢查。但結果是藥費仍然在上升,而人們盼望的保險費降低卻沒有落實。
護理保險的情況也不妙。這一保險建立於1995年,雖然目前還有資金儲備,但已經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紅綠政府為了落實優先照顧有孩子家庭的原則,對沒有孩子的人士略微提高了保費,但從長遠看還是無法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按照施羅德政府的計劃,今後自由職業者和公務員也要參加法定醫療和護理保險,即所謂的全民保險。但專家指出,問題不在收入,而在支出方面,這又與高失業率有關。此外雖然就業人口有3900萬,但其中1100萬並不是全職工作,而這其中又有一半人收入很少,根本不到交保險最低下限。
反對黨聯盟的執政綱領中,計劃在醫療和護理保險領域建立所謂的「健康保險」模式,即每個成年人都繳納數額相同的保險金,由僱主和雇員共同承擔,僱主所承擔的部分份額固定不變。而護理保險的資金來源應盡量得到保障。許多專家都認為這一模式優於執政黨的全民保險,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平佩爾茨分析道:「關鍵的一點是,全民保險仍舊將保險費用與收入掛鉤。保險成為薪水附加支出的固定部分。由於我們面臨人口老化的趨勢,必然帶來醫療支出的增加,那麼未來薪水附加支出的升高也就不可避免,成為不利於增加就業機會的因素。」
9月份大選後,新政府將決定今後政策的道路。有一點毋庸置疑,不管誰當總理,全面深入的改革是德國的必由之路。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