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动车今后依赖中国电池?
2018年7月1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德中政府磋商之际,周一(7月9日),有关电池厂的协议签署。图林根州经济部长蒂芬泽(Wolfgang Tiefensee)称之为十年来该州最重要的工业投资之一。该州有望"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电池科技产业地点之一"。
此前,德国《商报》已报告说,汽车制造商宝马计划从宁德时代(CATL)定制新一代电动汽车的电池。
亚洲企业领先
一段时间以来,德国政府一直希望有一个德国或欧洲企业财团在德国生产电池。总理默克尔在此次德中政府磋商举行前曾表示:"作为欧洲大陆,我们生产汽车,却从亚洲购买电池,这能行吗?这样的关键工业我们是不能放弃的。"她说,德国汽车业应自行生产电动汽车电池。
迄今为止,德国汽车制造商在这一领域投入不多,亚洲企业已遥遥领先。目前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量产产品。许多汽车制造商认为,真正的价值产生在电池的组装环节。
据咨询公司Berylls信息,德国汽车制造商主要从中国进口电池,中国企业占据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一份额。日本占四分之一,美国不到五分之一。欧洲则份额较小。
地理位置近有优势
另据报道,亚洲企业如三星、LG和松下为许多欧洲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一些电池厂商在东欧建厂,以满足电动汽车市场增加的需求。由于一块电池重达半吨,绕过半个地球的运输费用高昂。从亚洲到德国船运需一个月时间,难以保证按期到货。
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电池专家诺伊豪森(Jörg Neuhausen)表示:"如果五年后生产数百万辆电动汽车,就必须在欧洲建电池厂。"不过,建厂投资巨大。为25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的一家巨型工厂每年耗资10亿-20亿欧元。
电池产业有足够的竞争
那么是否这些电池厂应掌握在德国厂商手中呢,就像默克尔所提出的那样?至少在一点上,业界人士达成一致:要赶上亚洲电池厂商的技术优势,十分困难。宝马公司工会的卡默勒(Peter Cammerer)说,跟在后面追是没有意义的。巴伐利亚州金属业工会主席、巴马监事会成员维克斯勒(Jürgen Wechsler)表示,多年前,德国停止电池生产也是出于环保的原因。
亚洲厂商进入该领域是因为手机、电脑都需要电池。如今,他们已获得相当多的技术知识:如果混合原材料、高速无误地实现铝和铜涂层。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电池专家莫勒(Kai-Christian Möller)说:"这是高科技。"
普华永道专家诺伊豪森称,电池市场主要由最多十家厂商占据,包括松下、LG、三星、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目前的竞争是足够的,汽车制造商可以从多家厂商订购,不会造成一家独大。"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莫勒也认为:"每家汽车制造商都有多个电池供货商。韩国、日本十分稳定,不会出现供货瓶颈,不用担心关税壁垒。"普华永道认为,德国汽车制造商无须自行生产电池。
电池产量过度
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未来电动汽车产量激增,是否会造成被动依赖于亚洲供货商的局面?维克斯勒表示,还有一种可能,电池产商有一天宣布,不再提供单独的电池,而是由他们自行组装。他说,在图林根有一家中国企业的电池厂是好的,但德国工业还是要在关键工业自行生产。
另一方面,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并没有电池产量供不应求的趋势。而且,电池的供应量还在增加。根据咨询公司Beryll的统计,目前的局面是生产过量,而且还继续有企业在世界各地进入已经过度饱和的市场。根据该公司预计,2021年,电池产量将超过汽车行业需求的三分之一。2025年后预计仍是生产过量。
德国企业应继续密切关注电池业
2012年,戴姆勒和化学康采恩赢创(Evonik)开始在萨克森州生产电池,但三年后放弃了。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莫勒表示:"利润空间极小,原材料成本高。"特别是德国电价高昂。Northvolt公司如今与西门子在瑞典合建一家电池厂。Northvol创始人Peter Carlsson表示,那里的电价是德国的十分之一,工厂能有竞争力。
宝马工会的卡默勒表示,新科技如钠离子电池、镁离子电池是否以及何时将取代锂电池,难以预计。但他认为,汽车制造商现在就必须做出战略抉择,在行业内展开合作,确保在电动汽车领域核心技术的领先地位。
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的莫勒认为,锂离子电池至少在20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尽管电化学并非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车企目前还对所有选项保持开放态度。
不过,博世公司2月则宣布,不再生产电池。该公司称,要达到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份额,需投资200亿欧元,--而且何时能得到回报,尚存疑问。博世因此退出了锂电池的研发以及所谓固体电池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