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下次金融危机会有多深?
2023年3月2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自从2022年初,预测中国经济没有明显下滑被打脸之后,我就安分了很多。因为预测的的确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太多的因素会干扰原来的运动轨迹。在2022年初的时候,我看到中国前两年的抗疫成果还不错,经验在积累,就以为面对未来的疫情,中国政府能够与时俱进,表现更加沉稳。不料去年一年,反而是中国在疫情三年中经济表现最差的一年,导致美国即便出现了四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依然上升了五个点。这把羊毛薅得相当厉害,居然使得中国GDP对美国GDP的比例不升反降,中美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变大了。这是在实际GDP中国还高于美国的情况下实现的,确实有违经济学常识。
那么2023年初,美国三家中小银行出现了流动性危机,瑞信银行被迫合并于瑞银的当下,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又会如何呢?
谁是下一个瑞信 ?
其实那种短线干扰再多,也难以颠覆长期的趋势发展。一个经济体的汇率长期来讲取决于其经济表现,就像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最终取决于长期的股息分红。如果能够依靠通货膨胀率的上涨来提高汇率,那么津巴布韦的货币岂不是全球最坚挺的了?美国持续的高通货膨胀,必定侵蚀了经济体中那个最脆弱的部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活困难,需求就会减弱;产业链中对成本最敏感的厂商,难以维持,谈何生产链的扩张和回归?金融系统中的杠杆最高风控能力最差的玩家,也许就会暴雷;等等都是不一而足。这些沉在统计数据底部的真实经济问题,可能一时间暴露不出来,但是不可能一世都暴露不了。我在硅谷银行破产的当天就撰文预计:这不是最后一张倒下的牌,后面还会有很多,吃瓜群众可以拿个小板凳数数了。因为从硅谷银行的破产原因看,这样的操作模式很普通,所以也不太可能只有它一家在如此操作。而现在瑞信的问题导致市场一大批债券价值归零,这相当于让瑞信的风险转移到了这些债券持有人手里了,那么他们是不是会因为自身的风控不恰当而相继倒下呢?这个多米诺骨牌能够在瑞信这里就斩断吗?笔者并不那么乐观。
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泛滥带来的风控失效。也就是说金融市场的玩家看到资本不断地变得便宜,因而不断地增加杠杆率,直到资本的价格从便宜开始转向昂贵。现在就是这个转折点。在公路急转弯的地方,一定是事故频发的地方,不可能只有一部车出事。
在过去两年的加息过程中,美联储他们已经表现得很不错了,每一次加息都小心翼翼,反复向市场做好宣传工作,从来没有夜半鸡叫,出乎预料。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金融市场能够对大幅度的加息做好准备,系好安全带,打好转向灯,不追尾,不越轨。只是美国经济的问题由来已久,而疫情和地缘政治对抗又加剧了这个过程。
美中较量谁胜出?
我曾经在过去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稳定的低端商品供应者,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研发者。这两者合作,有利于福利改善,也有利于在危机时刻相对平稳地渡过难关。这两者对抗,必然侵蚀了中国高收入阶层的生活质量,和美国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未来的趋势取决于:是中国迅速吸引全球的高科技人才,构建赶超欧美的高科技产业快呢?还是美国迅速吸引制造业回流,构建去中化的普通产品生产链速度快?
在这个拉锯过程中,汇率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信号,而不是决定因素。欧美的金融市场因为加息出现的流动性问题,和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消费衰退,都在延缓世界范围内去中化的产业链形成。这对美国是不利的。短期来讲,中国在高科技产业上的赶超其实难于美国对普通商品的产业链重构,但是如果金融市场的危机进一步加剧,全世界对美元的信任度下降,人民币的使用进一步的国际化,那么时间就站在了另外一边,趋势的逆转可能就会反映在汇率变动上。去年那种高通胀导致的加息有助于美元升值这样的违背常理的事件,可能就无法持续下去了。这样的话,下一次的金融危机或许就不会是局部性的流动性危机,而是能够影响整体经济中长期趋势的大事件。
沈凌,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