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台湾前景-再谈邦联制设想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1月29日

本来不打算详细地设想邦联制应该是什么样的。由于一些网民来函把“邦联制”称为“变相台独”或“渐进式台独”,我们不得不稍微具体一些地谈谈这个“邦联制”。

https://p.dw.com/p/4Nw7
孙中山先生会怎么说?

首先要声明,作为记者,而非研究人员或决策者,笔者并没有打算提出某个建议,而只是在考虑台湾前景时希望把问题想得全面一些,看看除了已知的途径外,是否还有其它途径。因此想到了邦联制,说出来仅供参考。希望引起讨论。

笔者在“台湾前景分析兼谈邦联制设想”一文(以下简称“前文”)里写道:“不一定非是‘邦联制’,完全可以听听台湾的建议,有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名称与体制。”实际上,最关键的、基本的想法是,设想一下,是否有某一种体制,或许双方都能够接受。换中共的话说:“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意思是差不多的。

前文里提到“邦联制”基于两点,一是欧洲的经验,二是长期保持现状的可能性很大。在此再细说一下所谓“欧洲的经验”。

邦联制,现在世界上成型的也许只有两个,一是原苏联的独联体,二是欧盟。原苏联的独联体是原来一个统一的国家散开后设立的,目的是让这些散开的国家仍然保持一定的内在联系,不至于太散了。由于这个独联体并没有以今后的统一为目标,因此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邦联,所以不在参照之列。而欧盟则是许多原来没有关系的国家逐步走向融合,最后形成一个“准国家”,甚至可能在许多年后成为一个国家。

对中国大陆和台湾来说,欧盟这个模式也只能参照一半。即参照它的融合。因为,中国大陆和台湾本来是一个国家,分开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双方也都希望融合,现在则是大陆人基本上希望融合,而台湾人局部希望融合。另外一个跟欧盟的大区别是,欧盟是由许多个体构成的,融合成一个国家谈何容易;而中国大陆和台湾只是两个个体,按理说要容易得多(当然只是“按理说”)。

以上说的是中国与欧盟的不同之处。可以参照欧盟的则是:逐步走向融合。“两岸三通”的提法是双方基本上都接受的,只不过实际落实艰难。而“两岸三通”,按笔者的看法,就是“邦联制”的组成部分与第一步。因为:虽然中国大陆不承认台湾是“国家”,但至少你不得不看到,台湾是一个50多年来实际上完全独立的“个休”,不管你叫它什么,它所做的一切,确实是单独做的。

在没有重新统一为一个国家之前,如果实行了“两岸三通”,下一步应该是什么呢?下一步可能是:无休无止的“汪辜会谈”。但也不是非这样不可,可以有些实际成果。什么实际成果呢?如果台湾永远不接受“一国两制”(请细读前文,笔者并没有否认“一国两制”,相反认为“一国两制”有一定的实现可能性,但唯一的问题是可能会显示为不现实,因为台湾反对),是否可以谈经济数字的合并(象欧盟一样),体育盛会上以一个名义共同出场,甚至搞一个“松散”的国名,共议一些国事,货币统一,最后水到渠成,坐下来谈统一呢?而所有这些,每实现一个,至少从中国大陆的角度看,都会被欢呼成重大成果。而,在两个“个体”完全统一,重新成为一个国家之前,你说这叫什么体制呢?不就是邦联制吗?

这当然不是欧盟的邦联制,更不是独联体,中国人不是喜欢说“中国特色”吗?那就说它是“中国特色”的邦联制好了。

一个体制,不在于它叫什么,而在于它实际上做到什么,它将来会引向何方。你可以不叫它邦联制,你可以不给它任何名称。但实际上,如果做到上述一些步骤,你不叫它邦联制,那你说它叫什么呢?爱怎么叫怎么叫吧。但总得有个名称,否则如何讨论?

至于它将来会引向何方,是否会引向统一,现在议论可能为时尚早。但,至少现在大陆的出发点是,搞个“两岸三通”,先接近了再说。“接近”是个关键词,一步步地走向接近,就是邦联制的另一个出发点。换句已经说过的话说,除非真打,否则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是最现实的。如果台湾真的永远不接受“一国两制”,大陆又永远不打,那还剩下哪些道路呢?不断接近,走着瞧,恐怕在这种情况下是唯一的真理。

“中国特色”的邦联制,完全可以象中共要求的那样,存在于“一个中国”的前提之下。并且,可以逐步地由邦联制走向联邦制。中国有不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那些自治地区有一定的自由,但那还是十分有限的。而“一国两制”的香港,目前才真是一种联邦制。德国、奥地利、美国等都是联邦制。所谓联邦制,就是各州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其它权利,但在外交、国防等大的方面是一致的。中国与香港目前还没有走到德、美这样的程度,也许50年到期后会那样?

可以给邦联制取个名称,让它逐步地拥有一定的机构,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协商机构。在取名方面,如果双方愿意,就可以体现出“一个中国”的前提来,比如象美国那样,叫个“United States of China”,难道美国叫了“United States",从此就分裂了吗?恰恰相反,它正是在这个名字下逐步统一起来的。为了防止热血青年们大声抗议,不得不再强调一遍,本文所说,都不是建议,而只是设想。美国名字里的这个“states”中国人并没有翻译成国家,而是翻译成州了。德国和奥地利的组成部分同样如此。如果这样叫觉得不舒服,当然可以叫别的,甚至叫中华联合共和国(United Republik of China)也未尝不可。当年的苏联,名义上也是联邦制的,它的组成部分甚至就叫“共和国”,但那时人人都把苏联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邦联的名称,可以这样叫,也可以那样叫,而到了邦联有了个名字的时候,邦联制才真正成熟了,而恰恰是到了这个时候,走向联邦制的前提也已经实现了。或者说,联邦制已经开始了。

不少来函网友提到“大一统思想”,实际上他们想说的是“以大统小”。我就是老大,你就是一个省,所以你就得听我的。你这样说,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为两岸人民着想吗?除非讲打,否则这种说法就等于是说:我实际上根本不想统一。因为,笔者再强调一遍:最关键的是“现实”二字。虚的东西,哪怕看上去是热血,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当年的热血青年,现在都已成了热血老人了,统一仍然遥遥无期。

既然都说“都是中国人”,为什么非要指望那至少在相当长时间内不现实的“以大统小”,不能给人家至少是谈判中的平等地位呢?中国人不是讲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吗?借用一位网友的语调:即使将来选举哪一个台湾人当了统一后的全中国的领导人,其他省的中国人就应该不舒服吗?假如你是北京人,选举一个广东人当国家领导人,你就反而抗之?离开大一统思想,可能对许多人来说是很艰难的,也许根本不可能,对当政者来说同样如此。但是不离开大一统思想,统一恐怕很难,甚至就是天方夜谭。

讲到一个“打”字,大家都要想到种种可能性。假如有可能不打而解决问题,难道不是更好吗?何况讲打已经讲了50多年了,明天真的就打了吗?

前文最后提到,20年后,如果中国的整体国力已经跟美国不相上下,那时统一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在那种情况下,台湾也没有多少抗力了。但一定要等到20年后吗?对很多热血者来说,20年就是20个年头的心理折磨。何况20年之说,也不过是一种假设而已。

再强调一遍,本文与前文所述,都只是一种客观分析,一种设想,绝非建议,自然也并不指望为哪一方所接受。总结一下关键词:现实,灵活,试试离开大一统观念,有时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想一想。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