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争端持续升温
2013年6月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近日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再度升级。本周三(6月5日)欧盟将决定是否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47%的惩罚性关税,而中国商务部则刚刚公布了一项针对美国和欧盟化工产品的反倾销初裁。
上周五中国商务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从即日起,将对原产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的四氯乙烯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据中国新闻媒体报导,这次为期一年的调查是由化工行业申请发起的,两家化工企业早在四月底就提交了反倾销调查申请,怀疑相关政府支持上述产品的倾销。针对此举,欧盟贸易专员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上周末仅表示"无可奉告"。
事实上中国早在5月中旬就开始对从欧盟、日本和美国进口的钢管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据中国商务部此前公布的信息,调查针对的是一种主要用于发电厂,可以耐高压、耐高温的专业合金钢管。
针对中国的光伏太阳能产品,欧委会也做出了相同的倾销指控。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一些太阳能生产商正在大声疾呼,希望布鲁塞尔作出反倾销裁决。这些企业认为目前已经步履维艰,如果欧盟对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置之不理,更多企业将面临破产威胁。
欧盟内部的意见分歧
尽管如此,欧洲太阳能产业在征收惩罚性关税上也存在意见分歧:关税的提高可能会导致欧洲太阳能发电设备成本大幅上扬;而中国可能采取相关报复性措施也是担忧之一。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和德国外贸协会(BGA)都已经对中欧贸易争端的升级提出警告。
欧盟各成员国对于是否实施惩罚性关税制裁也存在分歧。欧盟成员国中18个反对制裁,而德国联邦政府更是反复地、明确地表达了拒绝态度。另外很多人也怀疑欧洲企业是否能从针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措施中获利。欧盟专员奥丁格(Günther Oettinger)在接受德国媒体《焦点在线》采访时表示,中国光伏产品在德国技术和部件上需求强劲,实施惩罚性关税对德国企业不利。奥丁格认为,和中国的贸易争端会导致欧洲可再生能源变贵,"缺乏长期国际竞争力"。
中国光伏业成众矢之的
中国政府是否对其太阳能产业的补贴力度格外地强,使其成为众矢之的?中国光伏企业坚决驳回了有关指责。但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和纽黑文大学研究人员乌莎·海利(Usha Haley)和乔治·海利(George Haley)通过研究认为,如果不是得到了如此强力的国家支持,中国的太阳能产业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2008年以来,中国太阳能产业增长十倍,其中国家援助和支持起了很大作用。然而最近中国政府减少了对该行业的补贴,很多中国生产商正面临破产威胁。
除太阳能外,乌莎·海利和乔治·海利还对中国钢铁、玻璃、造纸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进行了调查。他们认为中国中央和省级地方政府为开拓国际市场,对国内企业进行了系统性的补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中总结说,"庞大的政府补贴导致中国一些行业中不存在自由贸易,市场机制不能正常运行"。
来源:德新社 编译:万方
责编: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