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虽归故里 往事怎能如烟
2015年5月2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5月18日,储安平衣冠冢落成仪式在江苏宜兴举行。储安平先生于1957年被列入绝对不予平反的"右派",文革期间离奇失踪下落不明。几十年过去,修建衣冠冢的计划却能得到宜兴当地政府的批准,令人颇感意外。您了解其中的背景吗?
章诒和:这件事看起来很突然,5月18日那一天还正值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所以有人可能就联想了,是不是被中央保留的五个顶级"右派"有"改正"的可能?其实这是一个偶然,是巧合。储氏在宜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家族,包括宜兴市有一个副市长就姓储。储家人从2005年就开始商量这个事情,他们认为既然找不到储安平先生的尸骨,是不是可以用衣冠冢的形式予以象征性的安葬。这个事情在储家人那里也是议论、搁置、再议论、再搁置,经历了整整十年,如今才算是一块石头落了地,英灵终于归故乡。
所以这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没有关系。在这十年里面,家族成员不断在进行商讨联络,今年终于得到了宜兴市政府的批准,允许在当地的名人陵园里建一座储安平先生衣冠冢。可以说,储氏家族筹备了很多年,"官府"也讨论了很多年。宜兴市政府也是有包袱的,原因就在于储安平先生没有"改正"--右派不叫平反,而叫改正。整个过程非常曲折艰难,没有家族的坚持,没有市政府的默许,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您作为嘉宾也见证了这个特别的日子,能不能简单回忆介绍一下落成仪式的现场情况?
5月18日那天苍天都在哭泣,下着很大的雨。储氏家族成员中,储安平的子孙凡是还在世的都去了。作为嘉宾参加落成仪式的只有三个人,我是其中一个,厦门大学教授谢泳是一个--他是最早研究储安平的人,2009年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主持了"纪念储安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还有一位是《储安平传》作者韩戍(此书不久前在香港出版)。也就是说,现在虽然这件事情闹的响动很大,但是安葬仪式本身是很低调的。除了家族成员之外,嘉宾只有我们三个。
市府没有人出面。宜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也去了,他只是在后面站着,没有跟我们握手,更没有讲话,默默守着这个仪式开完之后离开。这个衣冠冢是宜兴徐悲鸿艺术馆的老板私人出资五百万元修建的,所以从陵墓落成到当天的会场,整个都是民间、私人性质的,但是获得了宜兴市政府的默许。我当天的心情也很平静,因为我认为,宜兴市政府能让储先生的英灵回归故里,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哪怕他们不出面,我对市政府也已经很理解,很感激了。
您在著作《往事并不如烟》中也描述了储安平被打入右派的遭遇,回首往事,您对储先生人生的悲剧结局有什么感触呢?
储先生跟子女的关系很疏离。现在看来,我认为如果那个时候子女能够围绕在他身边,给他支持、关怀和温暖,储先生不会失踪。但我也很理解子女们的恐惧,父亲是这么一个大右派,能说出"党天下"这样的话,他们都生怕自己的饭碗和生路受到影响。还好,过去了五十年,这些孩子们又都回来了。我感觉他们也都像是惊弓之鸟,基本上都是移民在海外生活。生活在大陆的只有一个,已经近八十岁了。
《环球时报》日前发表评论"储安平衣冠冢让如烟往事沉淀",指出当下的人们"不应再消费储安平"。这篇文章的标题明显指向您《往事并不如烟》一书,您对此怎么看?
《环球时报》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储安平衣冠冢的立场,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他们把今天的纪念说成"消费",还说"让那一页翻过去"。我想,懂中国当代史的人都知道,历次中共政治运动,不光是反右,从土改到文革,这么多次运动,官方对哪一次运动进行过梳理,总结过问题,承认过错误?没有过。所以我要说,没有一页是翻过去的,还不要光提反右了。
这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贯做法。他们畏惧也顾虑,就是怕中国的知识分子有所觉醒。我们这个"官府",就是只要经济发展,大家的日子过好了就行,其他的什么也别讲。当然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也令人失望,很多年轻一代满足于"车子、票子、房子",至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政治制度如何,当下有什么问题,根本就不想,人们变得很物质、很功利、很实用,这是最悲哀的事情。
除了官方媒体之外,民间舆论肯定对于储安平立衣冠冢的事情有不同的解读。您认为当局默许衣冠冢的态度是否意味着未来对于右派的态度会有所转变呢?
不会。官方在任何政治运动问题上的立场有所松动,文革的问题有多大,三年困难时期死了多少人,官府正视过吗?更何况反右?所以我觉得从储先生衣冠冢的事情就解读认为,当局对于谁谁谁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这是不可能的,这一届政府是不会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这样一种意识形态还会继续下去。
《环球时报》的这篇评论中还写道:"储安平在旧中国的危难时刻曾有过热血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的表现,但他在1957年所扮演的角色是悲剧性的。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中国社会成熟多了,国家之强大也正如当年知识分子们所企盼的。"那么您认为今天的中国社会比1957年的时候更为成熟了吗?
我想引用资中筠大姐的一句话:"100年了,没有长进,上面还是慈禧,下面还是义和团。"我是赞同这个说法的,就不做过多解释了,因为这句话已经很重了。
章诒和:1942年生于重庆,作家、戏曲研究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父亲章伯钧曾任《光明日报》社社长,在反右运动中被列为中国头号大右派。代表作《往事并不如烟》在大陆遭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