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历史

专访:五四运动与暴民政治

叶宣
2018年11月13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之际,欧洲媒体出现了大量对一战历史的回顾、反思。中国虽为参战国之一,但很多人感觉一战离中国很遥远。历史学家袁伟时指出,其实一战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https://p.dw.com/p/38A73
Frankreich Deutschland Geschichte Weltkrieg Friedensvertrag von Versailles 1919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转折图像来源: ullstein bild - histopics

德国之声:中国虽然名义上是一战的参战国,但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事,距离主要战场也比较遥远,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和一战的关系并不密切。事实是这样吗?

袁伟时:情况不是这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在内政和外交都是一件大事。外交上,首先是中国跟日本的关系。战争一开始,日本就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胶州湾,就是现在的青岛。后来中国的五四运动,就是与此有关。

内政方面,1917年以后,对于中国要不要参加欧战,国内政界和社会发生了强烈的争论,甚至是分裂。协约国方面的美国、英国、日本都主张中国参战,德国则力图阻止,也使用了很多手段,包括贿赂。贿赂的对象有国会议员,还有总理段祺瑞,段祺瑞拒绝了。最后间接找到孙中山。根据多方面的历史文献,包括德国外交部的档案记载,可以确凿地证明,德国至少给了孙中山一百万大洋。这笔钱被用于政治活动,包括收买北洋政府海军的一支舰队倒戈南下广东。另外召集支持他的国会议员到广东,另外成立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这就造成中国出现南北两个政府的分裂局面。此后中国长期政治动荡不安,跟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的关系。

德国之声:在很多普通中国人的认知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至少在历史教科书里被赋予了非常重大的意义。这场由一战的结果引发的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是不是比战争本身更大?

袁伟时:一般中国人常常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混淆起来。其实两者是不同的。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长期的、从19世纪就发展起来的民间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变革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四爱国运动也是民间运动,但它是一个政治运动,抗议日本掠夺中国在山东的主权,包括青岛和胶济铁路;反对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条约上签字,掀起了全国性的一场巨大的群众运动,为时不过一个多月时间。

Bildergalerie chinesisch-japanische Beziehungen 4.-mai-bewegung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上街抗议凡尔赛条约将青岛划归日本

由于当时一些外交内幕民众并不了解,造成五四爱国运动在天安门示威之后失控,部分抗议者到东郊民巷美国使馆递交请愿书,寄希望于美国主持公正。另一支游行队伍群情愤怒之下,焚烧了被斥为"卖国贼"的曹汝霖住宅,并"痛打"章宗祥。这样的暴力行为引起了舆论的分裂,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正义行动,群众有权惩罚卖国贼。只有以梁漱溟、胡适为代表的极少数人认为这是破坏社会秩序的错误行为,不管曹章有多大罪恶都应由法院审判,不能随意破坏他人财物,危害他人人身安全。但这个呼声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结果是开创了中国学生运动随便动用暴力、继而演变成暴民专制的先河。这也是导致后来中国政治局面动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当时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被视为当代文明代表的西欧列强,会卷入一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原因何在?这是世界性的一个辩论,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参与了,但没有找到答案。有的说这是公理的胜利,蔡元培就说这是公理战胜了强权;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庶民的胜利。中国的思想界也分裂了,一部分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此后,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力量和反对共产党的力量长期斗争,包括长期的内战。

德国之声:中国参战的一个细节--欧洲战场上中国劳工的命运最近几年在欧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出现了有关这段历史的书籍、影片。有的研究认为,这批华工是欧洲最早华人社区形成的源头。这是不是被人们遗忘的一段历史?

袁伟时:这件事历史学界是知道的。15万华工来到欧战战场,主要是法国,从事挖战壕、清理战场等后勤工作或在工厂里做工,非常艰苦。有一些数字说,死伤的人上万。国内也有人研究这个课题,因为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就是在那时,中国人掀起了留法的高潮,到法国勤工俭学。其中有些人在法国试图为华工办教育,成立法华教育基金会,为工人办学,这些人中的一些后来成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Erster Weltkrieg chinesische Arbeiter Frankreich Munition Zug
一战期间为法国军队搬运弹药的华工图像来源: Ullstein Bild

可以说,一次世界大战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这一阶段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却是分裂的。民间经济发展了,一部分人发财了,但政府的财政非常困难,因为国家其实是分裂的,各省都将财政税收据为己有,不上缴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不得不借款,主要是向日本借,这里面又衍生出一大批故事,造成很负面的影响。后来巴黎和会上的一些争议也与此有关。

德国之声:一战百年,西方媒体出现了不少将战前的欧洲与今天对比的分析,并找出一些类似点,比如民粹主义兴起、大国相争等。作为中国历史学者,您如何看这种比较?

袁伟时:这个比较我也注意到了,在我看来这样比是比较牵强的。因为100年来世界局面有了很大变化,简单的类比,可以举出一些相似的例子,但其实差别太大了。当下虽然有民粹主义兴起,也有各种国家间的矛盾,但没有一个像当时德国那样的军国主义大国兴起。一战前欧洲几个大国博弈,与德国的崛起和其军国主义的传统有很大关系。现在的欧盟,以德法为核心,迈向一体化大体上应该是没问题的。

那么欧洲以外另一个国家的兴起,是否会挑起战争? 我认为没有这个可能性。朝鲜金家王朝可能会搞核讹诈,但小小朝鲜不可能挑起世界大战,只能是局部的军事冲突。

那么中国呢?在我看来,中国现在的领导人,你可以说他的各种决策不一定都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有很多批评,但有一点我看是比较清楚的:他是想让中国经济发展起来,富强是他追求的目标,他是专心致志要发展经济的。他也搞军事现代化,但并不想占领哪个地方或对外发动战争。他没有这个动机。与周边邻国的领土矛盾,真正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回把它搁置起来。局部的看似紧张的形势,不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但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连局部战争我认为也打不起来。大陆和台湾、中日之间都不会打起来,因为它们的经济融合、联系太紧密。

 

袁伟时,历史学家,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