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德国:勤俭致穷
2015年10月3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世界勤俭日前夕,11岁的女儿接到了家附近科隆银行的邀请信。信上说:"带上你的存钱罐。我们告诉你如何让你的储蓄变得更多。"我知道如何 - 1%的年息。这个利息听起来少得可怜,实际上却不失慷慨。
一年前,我们带女儿去科隆银行为她开了个储蓄账户。原因很简单:与她的抽屉相比,银行是个相对保险的地方。当时,欧洲央行刚刚把主导利率降到了0,05%,等于废除了利息。几年来已深受低息之苦的储户此时得到了明确的信息:这年头儿存钱的自认倒霉。
央行煞费苦心
央行并非跟储户过不去。它如此决策也是出于不得已。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欧元区经济凋敝,国家负债累累,失业率居高不下。央行为了刺激经济,降低欧元国的借贷成本,把主导利率降到了零点附近。它甚至对存放央行的资金征收惩罚性利息,以鼓励银行增加对企业贷款;欧洲央行月复一月花费600亿欧元购买欧元国债券,以提高通胀,让欧元贬值,这样欧元国的债务也在不知不觉中减少。
不过,央行的良苦用心迄今没有多大成效。各国政府没有利用这几年的时间改革经济体制,以利增长。既然央行提供了借贷的便利,那何不继续过垒筑债台的舒服日子呢?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政策却使一般商业银行苦不堪言。有的银行已将负利息转嫁给高额储户。
在此背景下,科隆银行给儿童账户1%的年息不是很令人感动吗?不过,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照目前的架势,央行近年内不大可能改变这一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天用1%利息安慰孩子们,但他们早晚会明白储蓄不保值的道理。
储蓄不能保值
难道不是这样吗?一方面是存款不生利息,另一方面价格上涨,这意味着购买力将逐年降低。有人会说,欧元区的通胀率不是也在零点附近徘徊吗?储蓄不赚,但也不亏。不过通胀率这个数据不过是很多价格的一个平均值,是个比较容易梳理的数据。我更愿遵循丘吉尔的建议:不要相信不是你亲自伪造的数字。挪用到此意味着:我只相信自己感觉到的通胀率。根据我的统计,德国的面包价格大约每15年翻一番,我的短程交通月票每年涨价几欧元,德国邮政明年提价10%以上。大致计算下来,我感觉的年通胀率约为5%。即使我们使用官方的统计数字,祛除能源价格之后的核心通胀率为1%,比一般存折0,05%的利息高出20倍。
我不想再怨天尤人。与孩子们相比,我有幸经历过90年代初的高利息时代。尽管那时候的通胀率也高于平均水平,但即使考虑了通胀因素,利息收入仍然可观。假如当时我已经有了孩子,我一定早早为他们开账户,为他们讲利生利、利滚利的道理,每年和他们一起庆祝世界勤俭日。那是一个无风险利息的时代。
从无风险利息到无利息风险
不过,这样的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返。5%的储蓄利息,这样的神话孩子们只能在数学应用题中遇到。对他们来说,今日的金融世界早已乾坤颠倒。过去,国债持有人不仅收益良好,而且还顺带有着模范公民的良好感觉;现在作国家的债权人就是自作自受了。因为有欧洲央行撑腰,买德国债券有时还要倒贴;有德国作保,意大利或葡萄牙的国债利息也低得可怜,但看看这些国家的负债率,你能保证借出去的钱会如数收回吗?一旦德国经济不景气,欧元国债的前景又会如何呢?如果国家难以自保,银行是否比我女儿的抽屉更保险就很难说了。
因此,我们决定今天不带她去科隆银行过节,而是为她做股票知识启蒙。因为与其把零花钱借给银行或国家,作他们的债权人,不如精心挑选一些优秀企业,作他们的参股人。
作者简介:张丹红出生于北京,在德国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对德国社会的观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