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德国民意关于黎以冲突的微妙倾斜
2006年8月4日在以色列刚开始对黎巴嫩发动袭击的时候,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表态代表了德国人的意见。当时,默克尔说,以色列必须注意,不能造成黎巴嫩政局的不稳定。一周之后,德国民众和总理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一项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德国民众认为以色列发起的进攻是不恰当的,只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支持。其余的受访者并没有表态。但是,默克尔一方面警告以色列注意使用恰当的手段,另一方面却要求黎巴嫩真主党首先释放被绑架的以色列士兵,停止向以色列领土发射火箭,之后再让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当时默克尔心里很清楚,黎巴嫩真主党这一恐怖组织不会这么做。她的表态,也就等于向以色列发动战争发放了“经营许可证”。
德国公众一致认为,向以色列发动的火箭攻击是不正确的。真主党以及在幕后支持他们的伊朗要求将以色列从版图上清除。这一观点遭到德国的唾弃。偶尔,德国公众还能够听到一些抱怨说,德国人只看到了黎巴嫩平民的苦难,却无法了解以色列平民的处境。这种抱怨是没有根据的。数年来,每一位遭到恐怖袭击的以色列人都受到了德国媒体的关注,其重要程度超过了数千名死于非洲战乱的牺牲者。而且,现在的主流新闻媒体都不偏不倚地报道交战双方的困境。
另一方面,德国对以色列提出的道德标准明显高于黎巴嫩真主党。这并不是不公,而是一种重视程度的标志。当以色列1967年发动“六日战争”,为生存权利而战的时候,全德人民普遍掀起了同情的浪潮。但是现在,德国人无法理解,以色列在面对恐怖袭击时,为什么要采取报复手段,造成对方数十倍的平民伤亡。
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德国人一定知道,黎巴嫩正在努力摆脱来自叙利亚的影响。德国检察长梅里斯受联合国委托,对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案的调查结果足以作为明证。现在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以色列破坏了黎巴嫩的民主进程,破坏了在以色列北部边境实现和平的前景。
谁要是不愿意将这场冲突区分得那么细,也可以看出,以色列以恐怖分子的挑衅为契机,破坏了该地区的和平前景。
德国民众反对以色列发动军事行动的观点逐渐体现在反对德国士兵参加中东多国部队的问题上。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表示反对。如果国际社会派遣部队的话,很难想象会有德国士兵参加。
因此,德国政府逐渐对以色列丧失了耐性也就不难理解。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政府也要顾及国内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