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电影、自焚及媒体中的种种抗议

2012年12月2日

中国贺岁片电影的审查、藏人自焚的升级及台湾青年反对媒体垄断等不同的事件中都包括着共同的主题:反对中共的审查、戕害和侵入。

https://p.dw.com/p/16uXV
Tibetan exiles stand in silence with a portrait of their spiritual leader the Dalai Lama along with other posters seeking United Nations intervention on the alleged torture and cultural genocide on Tibetans inside Tibet, during a campaign in Kolkata, India, Monday, Sept. 3, 2012. According to London-based Free Tibet, 51 Tibetans have died of self-immolations protesting against the Chinese rule since 2009. (Foto:Bikas Das/AP/dapd).
Exiltibeter Free Tibet Proteste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年一度的电影贺岁片大战再燃硝烟,为什么中国巨大的市场并没有带来电影艺术上的成就?《纽约时报》"中国来信"栏目发表文章认为,审查让中国电影变得平庸。文章说,电影审查反映了当今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一个核心窘境。官方希望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同时又想以管理经济的方式来管理文化,这样的持续干预使得文化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在真正的创意和政治正确性、伟大和平庸之间进退两难。

文章认为,在电影中,平庸创意和推迟上映都在削弱中国导演吸引观众的能力,前者经常是因为政治限制和被迫的情节删减,后者则是因为冗长的审查过程。随着外国进口电影的增多,人们开始用脚投票,国产电影的票房也不断下降。

藏人自焚抗议升级

藏人自焚抗议中共西藏政策的人数仍在上升,并于上周急剧加速。美联社报道, 藏人反抗中国统治的抗议进入新阶段。报道说,抗议者力求不直接攻击政府设施,过去发生的这些行动被当局标上骚乱或者恐怖主义的标签,为政府找到借口进行更大规模的镇压。尽管抗议方式发生改变,观察家们短期内看不到北京会改变其高压政策的可能。

报道认为,自焚激励了很多藏人,他们认为这是无私的奉献行为,这使得当局很难指责自焚者。同样,学生的抗议也很难被妖魔化,因为这些抗议一般是非暴力的,集中于语言权利之类的议题,而这受到中国宪法的保障。随着地方当局在自焚和其他抗议活动后加大打击力度,北京当局相对较少发言,而只是例行公事地谴责达赖喇嘛和其跟随者。这显示他们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既能保持他们的统治,又能防止反抗行动滚雪球,演变成为大规模抗议运动。

Tibet buddistische Mönche
藏人自焚抗议中共西藏政策的人数仍在上升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Robert Harding World Imagery

台湾抗议中共"染红"媒体

台湾近来爆发抵抗"媒体巨兽"旺旺中时集团扩张垄断的运动。该集团被怀疑有中共在背后撑腰,为中共政治宣传入侵台湾媒体铺路。知名的文化学者余英时先后两次表态,声援这场抗议活动。台湾《苹果日报》报道,继今年5月初发表声明力挺"拒绝中时运动"后,余英时昨再度亲笔发表声明,声援在台湾行政院前反对媒体垄断的学生,并表达对财团购并壹传媒的忧心。

旺旺集团主席蔡衍明曾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指"六四"天安门大屠杀并非事实,旗下的媒体也明显"亲共"。余英时于5月发声明力挺,批评"台湾有一些有钱有势的政客和商人,迎合中共意旨,对台湾进行无孔不入的渗透"。此番再作声明说,"台湾今天所拥有的民主和自由,得来真是不易,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一段最动人的历史,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青年学生们已自动自发地站出来,为维护民主和自由而奋斗。中共通过台商收购媒体,在台湾进行全面瓦解人心的活动,已经达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奋起抵抗,此其时矣!"

蔡衍明本人则在台湾《工商时报》发表致余英时的公开信,委屈地说"您被误导,也真的误会我们了!" 蔡衍明称《华盛顿邮报》专访严重扭曲他的本意,"对于'六四',本人与余院士一样关怀所有在事件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也盼望中共能尽快公布事件的真相,让受难者能够尽快平反;对于两岸未来,本人与多数台湾主流的民意一样,希望透过持续的交流与互动,维系双方永续的和平与安定;而也惟有借着两岸和平的维系,才能守护住台湾的民主现状,也才有可能在未来刺激大陆迈向更稳健的民主改革"。

摘编:张平

责编:张筠青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