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撒币时代结束?中国援外资金转助穷国还债
2023年11月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总部位于美國弗吉尼亚州的援助资料分析中心AidData统计发现,2000年到2021年间,中国各金融机构总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1.34万亿美元的援助款项。该智库还发现,近期中国的对外援助支出更多地用于紧急纾困而非为了投资大型基建项目。
AidData在11月6日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援外资金的最高峰出现于2016年,当年总共承诺了136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贷款。到了2021年,援外资金下降至800亿美元。AidData的资料涵盖了165个中低收入国家的近2.1万个相关项目。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援助成为了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赢得诸多盟友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国家的警觉。围绕“债务陷阱”问题也屡屡产生争议。而正是这些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迫使中国援外贷款的资金来源以及用途在最近几年发生显著变化。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所谓“政策性银行”提供了愈半贷款。但是从2015年起,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比例就开始逐渐下降,到了2021年仅剩22%。与此同时,由中国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援外贷款比例不断上升,2020年后更突破50%,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纾困贷款。
被迫成为“全球最大讨债人”
该智库机构指出,这一趋势表明,中国政府正在扮演“陌生而不自在的角色——全球最大的官方讨债者”。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不断增长的纾困贷款往往以人民币计价,人民币贷款的金额已经在2020年超过了美元贷款。同时,对中国债权方的逾期支付额也在上升。
为了管控还款风险,中国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中国官方机构控制的外币现金托管帐户。AidData指出,这种做法颇具争议,因为中国被赋予了债务优先权。这意味著多边开发银行等其他债权方在债务减免时,会相对于中国债权方处于不利地位。
根据AidData对15个主要位于非洲的国家的统计,2023年6月这些国家的外币现金托管帐户金额达到了高峰,总额高达25亿美元。
报告第一作者帕克斯(Brad Parks)指出,由于此类托管帐户通常都是保密的,因此研究团队无法鉴别出所有的此类帐户。但是,他们依然发现了614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而现金则是中方债权人所要求的主要抵押品。这也意味著托管帐户的金额可能远远高于25亿美元。
谁来承担损失?
此外,中国也在加强与西方商业银行及多边贷款机构的合作。2021年,中国非紧急贷款的一半是银团贷款,其中80%是与西方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每年发放的纾困贷款金额依然超过中国金融机构,不过两者差距正在缩小。在试图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压力时,中国与其他债权方围绕“谁承担”损失这个问题,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分歧。不过,曾任巴基斯坦央行行长的IMF前官员巴希尔(Reza Baqir)在今年10月的广州国际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的纾困贷款不应被视为同IMF竞争,“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互补。”
(路透社、纽约时报)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