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中國人那兒爭寵」
2013年11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以光伏爭議為標誌,歐—中雙邊關係近來出現緊張。歐盟力圖加以改變,下周的歐中峰會被視為一個機會。歐盟期待本次峰會終於能做出決定,啟動雙邊投資保護和市場準入談判。11月15日一期《法蘭克福匯報》「經濟」欄目發表的一篇駐北京記者的文章以歐盟駐華大使埃德勒(Markus Ederer)對歐中關係前景的期許為切入點,以光伏爭議為例子,強調指出,在建構雙邊關係上,歐盟如今處於弱勢,因此,所言所行,均需十分謹慎:
「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經濟區,中國為全球第三大經濟區。歐盟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為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埃德勒指出,這種相互依存關係日益擴大,『如果歐盟幫助中國,便是一種自助,反之亦然』。……因此,希望達成的協議非常重要。北京迄今只願涉及規範投資保護,布魯塞爾則還要求包含市場準入。原因是,幾乎所有歐盟行業都對中國企業開放,外國在華企業卻受嚴格限制。公共領域的招標市場也不透明,且難以進入。……
「外交政策首席代表阿什頓和另外4名歐盟委員……也將參加11月21日的歐中峰會。他們將談判放寬簽證、網路安全、打擊海盜、同伊朗的核談判以及人權等事宜。
「在北京看來,歐盟呈現出的是一種無力的形象。這同債務危機、增長弱勢以及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同成員國之間的爭議有關。比如,歐委會對德國外貿入超展開調查一事就頗讓人不解。中國寧願靠攏德國這個歐洲最強國,而非歐盟。
「借此,正如光伏爭議顯示的那樣,北京繼續在歐洲人那裡使用離間手法:(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在完全符合規定的情況下,下令對被證實的中國傾銷行為徵收懲罰性關稅。然而,成員國們卻反其道而行之,德國更是一馬當先,硬是通過了符合北京意願的低得多的關稅。現在的一大爭議點是,中國央行選擇歐元區內的哪一個金融重鎮作為人民幣在歐盟的離岸交易中心,—巴黎還是法蘭克福。在這裡,中國方面也必定會期待著(歐盟方面的)讓步,並在競爭者的相互競爭中取利。」
失去機會
當天的《日報》將目光投向各國多日來對菲律賓風災援助的表現。該報注意到美國此次盡顯大國風范,而中國則表現欠佳,在外交舞台上失去一次原可掙分的機會:
「除減少痛苦,(救災援助)也事關政治影響。過去數年,美國在這方面越來越不敵中國。兩年前,歐巴馬宣佈要加以扭轉。現在,相關的對比再明顯不過了:截止昨天(11月13日),中國的官方救援款只是區區10萬美元,中國紅十字會提供另外10萬美元,亦於事無補。北京和馬尼拉圍繞南中國海的一些島嶼發生主權爭議,雙邊關係降至新低。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政府現在恐怕也明白些了,這點兒援助金不會讓人得到朋友。北京周四宣佈,將提供價值160萬美元的物資援助。」
摘編:凝煉
責編:李魚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