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登「來的正是時候」
2013年6月25日德國之聲(DW): 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剛在加利福尼亞的陽光沐浴下,通過36小時的"深度接觸"讓中美關係"升溫"。現在,兩國之間的言辭又變得激烈起來,原因就是斯諾登。美國政府指責中國支持斯諾登逃離香港,或者至少是以某種方式在背後發揮了作用。而香港則有著自己的司法體系。您覺得,北京有多大可能在斯諾登離開香港的事情上沒有扮演任何角色?
阿佩爾曼:我覺得不太可能。在這樣一件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事件中,我們也可以預知美國對斯諾登的離去會非常憤怒。我覺得香港政府不太可能在不和北京商量的情況下行事,最起碼會以非正式的形式通個氣。
DW:我們當然也可以考慮一下,北京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別的選擇?不管怎樣北京方面對於斯諾登的出現是非常高興的,因為他揭露了美國政府名為"棱鏡"(PRISM)的監聽項目以及英國政府的大型"數據吸塵器"。現在中國方面可掌握了回應美國政府對中國駭客襲擊指責的論據,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的強硬立場。北京方面除了讓斯諾登盡快離境以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阿佩爾曼:這首先讓香港政府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它們當時如果逮捕了斯諾登,並將其引渡給美國的話,香港政界的反對派肯定會指責香港政府的做法無視人權。香港政府總是要面對反對派的指責,後者認為港府只會按照北京的意思行事。反過來說,如果港府允許他(斯諾登)出境,又會有人說這其實是北京的指示,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香港依法所享有的自治權。對於香港政府來說,這是一件非常兩難的事情。所以,北京方面的建議肯定是盡快了結此事。事情的"解決方案"就是,把它推至形式上的方向,說:美國提供的材料按照我們的法律和規定來看,不足以作為完整的引渡申請,我們不能予以批准。這是一種在保全面子的情況下,迅速擺脫麻煩的辦法,最起碼可以轉移陣地。對於北京來說,斯諾登向外界透露訊息的時機恰到好處。正好是習近平和歐巴馬在加利福尼亞舉行峰會之際。歐巴馬的想法是通過那次峰會向中國施壓,讓其至少承認對美國企業或者安全機構發動過網路駭客襲擊,並停止相關網路间諜活動。而斯諾登所揭露的訊息讓歐巴馬一下子沒有了底氣。所以從這點來說,北京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好處。至於斯諾登是否會接受審判,北京方面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關心。我覺得問題的根本還在香港政府。
DW:從美中關係的實際意義來看,目前這種外交辭令上激烈的你來我往在多大程度上是"表面現象"呢?
阿佩爾曼:現在的言辭確實有些言過其實,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如此。美國試著把這看作是中國和一個叛國者同流合污的做法,最後讓他溜走。而中國試圖讓世界輿論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國從事大規模非法監視行動的這一點上。雙方用盡一切言辭試圖獲取對相關事件加以解讀的主動權。但最後,兩國在經濟以及地緣策略上的關係其實更加重要。所以,這個話題沒過多久就會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現在斯諾登反正已經不在中國了,令美國政府惱怒的對像已經變為俄羅斯。這對於中美關係來說只能是好事。
DW:目前中國的報紙以及官方人士都抱怨監控網路的做法,這難道不是一件挺具諷刺意義的事情嗎?中國自己擁有著一套強大的監控網路的體系。當官方的人民日報通過評論文章抱怨美國由一個"維護人權的模範"變成了一個無視個人隱私的國家時,中國民眾何時才能夠意識到這件事情當中的諷刺意味呢?因為他們(中國民眾)完全知道自己根本就沒有任何隱私可言。
阿佩爾曼:在這場討論中,雙方都拋出了一些模棱兩可的論據,這件事情本身就極具諷刺意義。最起碼有覺悟的中國讀者完全清楚,他們在網上的行動都會受到監視,無法在網路上享有言論自由。斯諾登提出的一個指責是,美國曾經嘗試入侵中國精英大學--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系統。那裡設有對於中國的網路来說具有重要意義的伺服器。你可以從昨天(6月24日)的一期香港報紙中瞭解到大學生們對此是如何反映的。他們對此看得很開,表示:'嗨,這種做法雖然不算光明正大。可是我們也知道我們也在自己政府的監控之下。'這樣有覺悟的讀者肯定能看透人民日報評論文章的用意,也能夠瞭解這其中的諷刺意義。但對於中國其他廣大民眾來說,美國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可能會受挫。中國政府也能夠有針對性的對此加以利用:只要在美國發生了侵犯人權或者其它嚴重事件時,北京政府就會扒開這些傷痕,對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提出批評,也會享受一下坐在原告席上的感覺。
採訪對象簡介:阿佩爾曼(Björn Alpermann)畢業於德國科隆大學東亞系,專門從事現代中國研究。目前就職於符茲堡大學漢学系,重点研究課題包括中國政治體制、民主運動、社會轉型以及政治文化。
採訪記者:馮海音(Matthias von Hein) 編譯:任琛
責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