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在華碰壁
2014年3月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萊坊(Knight Frank)和伍茲貝格(Woods Bagot)開發和設計咨詢公司的分析,三分之二的高端產品零售商去年沒有達到在中國展店的目標。平價服飾品牌H&M以及Zara則順利擴張。此番改變反映出兩種趨勢:中國限制奢侈禮品後,許多中國人越發傾向於在國外購買低稅率的奢侈品,而中產階級則尋找能負擔的品牌。
新秀麗(Samsonite)等品牌則對面向低端市場的趨勢表示歡迎。2013年,這個行李箱製造商在中國新開了200家經銷店。今年的目標是展店500家。新秀麗的亞太及中東地區總裁泰瓦拉(Ramesh Tainwala)說:"過去我們就像不受歡迎的一群人。他們要的是奢侈品。如今趨勢正在改變。"
泰瓦拉表示,該公司在青島和烏魯木齊的百貨公司裡獲得了主要的展示攤位。若是在一年前,這些百貨公司會將他們安排至行李箱販賣部。
對於那些以為中國人對奢侈品永不會生厭的發展商而言,這可能是代價高達250億元的誤判。
地產集團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的零售地產服務部執行長霍基(James Hawkey)預測,正在中國30個城市中開發的700家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和經銷店中,有四分之一可能面臨失敗,使開發商蒙受1500億元人民幣損失。
"中端市場的零售商正快速擴張,但是速度還不足以填補購物中心裡的所有店鋪空間。"
他指出,在成都和沈陽等地市場中,共有高達10家購物中心正在籌備,但諸如Zara或H&M的商家只計劃在當地開設2至3家店鋪。
奢侈品店面成"櫥窗購物"好去處
對於在中國投資巨額資金的奢侈品牌而言,其商店儼然成為昂貴的"櫥窗購物"地點,消費者只是前往店裡觀看商品,最後仍選擇在海外購買。
由於擔憂買到贋品且國內消費稅最高達40%,許多富有的中國民眾對於在海外購物趨之若鶩。隨著辦理簽證的條件放寬以及人們對新鮮事物的渴望提升,去年出國旅行的中國人接近1億人次,相比2012年增加了兩成。裡昂證券(CLSA)預測,2020年中國人前往海外旅遊的人數將達到2億。
奢侈品牌博柏利(Burberry)首席財務官費爾韋瑟(Carol Fairweather)一月時曾對分析家表示:"在中國的投資使我們在中國人前往海外旅遊時也能獲益。"
博柏利在全球各地招聘了通曉中文的行銷人員,在華擁有72間店面,今年春天將在上海開設亞太地區最大的旗艦店。該品牌將繼續在大陸設店,但會嚴選地點。古馳(Gucci)總公司開雲集團(Kering)去年10月表示,中國遊客使該公司在歐洲的銷售量提升10%,在美國的業績也因為中國遊客"蒸蒸日上"。
裡昂證券的Susanna Leung稱,鑑於奢侈品牌經銷放緩,而且越來越多中國人前往海外旅遊,在中國的店鋪已經成為櫥窗購物的地點,奢侈品牌會選擇在各城市只開一、兩家店。
更小的市場
許多新購物中心開發項目集中在較小的城市中,這些城市的平均收入較低,消費者尋找的是大眾品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去年春天的一份問卷顯示,約半數受訪的開發商會在這些城市的高級地段進行擴張,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則傾向選擇一般地區。奢侈品牌則偏好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的市中心。
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LVMH計劃放緩在華的年度擴張速度4-5%,約為2013年擴張速度的一半。該集團總裁阿諾特(Bernard Arnault)上月表示,其構想並非在中國的二線或四線城市中進行開發。"我們希望出現在中國的標誌性地點。"
奢侈品牌普拉達(Prada SpA)也持類似看法。古馳公司表示將專注於翻新現有的店面,並在租約到期前重新談判。
地產商面臨考驗
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小心翼翼的態度可能使地產開發商受到傷害。根據萊坊和伍茲貝格的報告,在小城市中,高端購物中心的平均租金去年跌了2個百分點,平均空置率則上升至10.9%,情況與大城市相反。
地產公司仲量聯行中國零售地產研究部門負責人麥哲文(Jones Lang LaSalle)表示: "度與非核心地區的新購物中心,地主沒有議價的空間。"
"為了順利招商,他們必須在租賃條約上讓步。"他進一步補充道,開發商甚至會提出支付裝潢費,並游說價位較低的奢侈品牌如寇茲(Coach)和麥克高仕(Michael Kors)設櫃。
萊坊大中華區零售部主席夏博安(Paul Hart)總結道,未來數年內,朝低端市場發展的走勢將成為購物中心開發商的一大挑戰。
來源:路透社 編譯:張筠青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