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歐盟無法採取統一立場
2003年1月8日美國在歐洲的最傳統最可靠的盟友是英國。不出所料,英國很早便迎合了美國的旨意,宣佈不排除對伊拉克發動防禦性戰爭的可能。還是英國,在去年丹麥召開的歐盟外長會議上,強烈反對歐盟其它國家的立場,阻止了歐盟一致反戰決議的形成。最終,在這項決議中僅僅納入了支持聯合國決議的條款。
那時,德國外長菲舍爾可謂受命於危難之時。他必須堅持柏林決不參與作戰的立場。雖然,歐盟外長中的多數都站在戰爭的對立面,但一般來說,每個國家可以根據各國的實情做出其不與美國直接發生衝突的決定。
這是一條歐盟國家的行動原則,至今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大選也已過去3個多月,德國上層態度在發生著靜悄悄的轉變。總理府的高參們正在絞盡腦汁想出讓公眾信服的對策,即德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就發動伊拉克戰爭一事怎樣進行表態。從今年2月起,德國接替聯合國安理會輪職主席一職,對戰爭的態度與立場,何去何從,將非同尋常。
目前在任的聯合國安理會主席國是法國。過去數月,法國同德國的接近使人們有理由做出德法聯手對抗英美的猜測。只是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同美國周旋時表現得比德國總理施羅德巧妙得多。從法國人口中你聽不到「我們絕不」這樣的言詞。然而說到伊拉克戰爭,雖說德法接近是事實,但這兩個國家也無法拿出一套清晰的共同戰略。
英國外交大臣斯特估計,歐盟內部反對戰爭同支持戰爭的比例在開始時會是60比40。但人們的情緒每天都在變化。由於英法之間存在的分歧不可戰勝,人們也就無法指望歐盟能交出一份統一的答卷。對此,並無其它選擇。
不過,歐盟制憲會議做出了耐人尋味的建議:為了加強歐洲的外交能力,使其不僅僅簡化成索拉納一人的行蹤,今後可以在國際機構中僅設一個歐盟集體代表席位。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這樣的建議是得不到貫徹的。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法國和英國,會拱手讓出他們的權利與地位麼?他們會願意放棄其作為單一國家對國際事務施加的影響麼?然而,只有歐盟作為統一體出現在聯合國各委員會的時候,歐盟才真正有可能在外交上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