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人權?不正確

2014年7月14日

德中經濟咨詢委員會一份報告引發德語媒體廣泛關注。該報告批評德國媒體對中國的報導。

https://p.dw.com/p/1CcjG
Symbolbild Deutschland China Flagg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明鏡周刊》題為「人權?不正確」的文章開頭寫道:

「數周前,我在北京與一位政府批評人士的律師約好見面。還差兩個小時,我的中國同事的手機響了:請您現在就到外國人警局來一趟,帶著(外國)通訊員一起。這不是邀請,而是傳票。

「我的中國同事很擔心。就在幾天前,高瑜,德國之聲(DW)的一位員工,因『洩露國家機密』被捕。高女士年屆七旬,此後一直被關押。沒過多久,一位為一家日本報紙工作的女同事失蹤了。過了26天才出現。

「那天下午,我們倆被帶到兩個單獨的房間,學習了外國記者法第17條和22條:採訪需徵得被採訪對象的同意;違反法規情節嚴重的,吊銷其記者證。然後,放我們走了。

「我們給那位政府批評人士的律師打電話,他本來當然同意跟我們交談。他正覺得奇怪,為什麼我們還沒到。現在,他請求我們暫時推遲見面。

「像這樣的事在中國司空見慣,幾乎不值一提——若不是中德經濟界領導人上周抱怨中國在德國媒體中的形象不好的話。...據BBC新近一份調查,過去十年,中國的世界聲望的確下降了,特別是德國人對北京增加的影響力持質疑態度:76%的受訪者對中國印象消極,只有10%印象積極。但這是德國媒體的錯嗎?」

《明鏡周刊》的文章最後寫道:

「的確,是有一些比喻和措辭,可供爭論。明鏡周刊一期有關中國工業間諜(『黃色間諜』,2007年第35期)的封面讓許多中國人感到受歧視。直到今天,我們的採訪對象還會提起來。

「但是,如果中德企業家要求兩國政府領導人在德國媒體打造更好的中國形象,那正暴露出他們對媒體自由的根本立場令人生疑。

「估計他們對總理(梅克爾)不會產生什麼影響。據說梅克爾訪華前原本希望與德國之聲員工高瑜的親屬見面。高瑜家人的一位朋友說,有關部門予以阻止。

「或許他們在李克強總理那裡會更有成果。李克強對中國形象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比如,他可以為高女士付出努力。」

Angela Merkel in China
梅克爾訪華之際,德中經濟咨詢委員會首次舉行會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不希望公開發表的批評意見

《法蘭克福匯報》題為「德國經濟界獻媚中國官員」的文章寫道:

「(在德中經濟咨詢委員會,)與德國達克斯企業老總同坐一席的,不是民營經濟人士,而是中國黨政機關代表。『中國大型企業的老總不是由特別會做生意的人擔當,而是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任命。』路德維希港大學東亞研究所的魯道夫(Jörg Rudolph)研究了德中經濟咨詢委員會。『同樣的部門來決定誰是經濟咨詢委員會的成員,與德國董事們同坐。』」

根據魯道夫的調查,13位中方成員中有至少8位是黨員,一些人在黨的委員會裡扮演重要角色。在為數不多的民營經濟代表中,也有一些人積極參與或曾經是全國人大或政協代表。

《世界報》題為「德國經濟界爭論如何正確對待中國」的文章中寫道:

「據《世界報》消息,(領導經濟咨詢委員會的)亞太委員會(APA)五個經濟界聯合會之間出現很大的爭議。多個經濟界聯合會表示,這份報告是德國工業聯合會(BDI)『未與其它聯合會溝通協調的單獨行為』。擔任亞太委員會成員的一個經濟聯合會負責人表示:『我們倍感驚訝,並明確與這一推薦保持距離。這不符合我們希望該咨詢委員會所應有的精神。』另一個聯合會也有類似的聲音:『我們是肯定不會選擇這樣的措辭的。』但這些聯合會都不希望公開發表批評意見。」


摘譯:苗子
責編:石濤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