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德中經濟界要求德國媒體「公正報導」
2014年7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這份建議書的主要內容,是呼籲兩國政府降低貿易及投資壁壘,並設立一個由公共財政資助的創新基金。建議書中還提到,應對中國企業予以"客觀、中立的展現"。
德新社記者在周二見到了這份建議書的文本,其中寫道:提升中國企業在德國的形象是兩國政府及企業的共同任務。文中強調,中國企業的形象應當予以公正的展現。
德新社記者瞭解到,此前,該建議書還曾有過一份草案,其中,中國方面強烈批評德國媒體"對中國的人權、政治問題進行了不負責任的失實報導"。而在面對媒體質詢時,德中經濟咨詢委員會德方主席林哈德(Hubert Lienhard)強烈否認在建議書草案中曾經有過上述表述。
但是,德新社記者獲悉,含有該表述的建議書草案,在一星期前曾在德國駐華使館內部流傳。而在正式提交兩國總理的建議書中,這些指控德國媒體的表述則並未出現,只是提到應"客觀、中立地展現"中國企業的形象。
創新基金 是否應動用公共稅款?
除了要求"客觀公正報導中國企業",另一個爭議點則是建議成立一個創新基金,並且部分由公共財稅資助。德中經濟咨詢委員會德方主席林哈德向媒體承認,建議書中的內容"沒有同德國政府事先磋商",成立創新基金的建議,"還只是一個想法"。林哈德說,最終自然是由德國聯邦政府來決定是否動用公共稅款。
此外,委員會還建議加強德中的高校合作,建立"創新研發孵化基地"。不過,高校合作事宜,德國聯邦政府並沒有管轄權限,而是由各州自主決定。
不願公開建議書
周一(7月7日),德中經濟咨詢委員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首次正式會議,並將建議書提交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中國總理李克強。該委員會由德中兩國經濟界人士共同組成,並由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林哈德、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共同擔任主席。按照原先的日程安排,委員會首次正式會議應當全程向媒體開放,但實際上在會議開始幾分鐘後,新聞記者就被要求離開會場。會後,德方主席林哈德也拒絕向媒體公開建議書的文本。不過德新社記者依然通過其他渠道見到了這份建議書。
德國總理梅克爾周二中午結束了三天的訪華行程,返回德國。當天,林哈德再次呼籲降低德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目前,德國企業必須以合資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的汽車、化工、能源、鐵路等領域。林哈特認為,中國當局應該取消這一限制。
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發言人布魯德穆勒(Martin Brudermüller)也表示,不論是合資公司,還是硬性規定必須進行技術轉移,凡是貿易限制最終都會損害中國經濟自身。他認為,中國越開放,就越能夠引入更多的先進技術與投資。
綜合報導:文山 來源:德新社
責編:苗子